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长宁区程家桥街道有了答案
“搞啥垃圾分类,真是吃饱了,多麻烦!”“这算什么嘛,家门口的垃圾桶没有了,每天要拎袋臭烘烘的垃圾跑这么远,垃圾房定时开,还不能随到随扔。”……去年7月,听说小区要试点垃圾分类,长宁区程家桥街道上航新村居民区像炸开了锅。垃圾分类又不关我的事,这么麻烦又没有什么好处——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于是,家门口没法扔,就丢到别的小区;楼下的垃圾桶“搬家”了,垃圾就随手抛在树丛里草地上…… 时隔3个多月,昨天下午的垃圾房定时开放时间,记者走进上航新村居民区,却发现路面清爽整洁,原先各个门洞前散乱摆放的垃圾桶不见了,主干道上是一排整齐漂亮的垃圾厢房和一台“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机”,干净得没有一丝异味。陆陆续续有居民将分开的干、湿垃圾分别投进不同的垃圾桶里,一旁的几个“绿马夹”手持绿色账户记录手机,笑盈盈地在一旁等候,为居民的绿色账户积分卡积分。上航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雪菊告诉记者,居民支持率从最初的30%上升到现在的98%,投放准确率也从试点初期的65%到现在的99%了。 图说:小区主干道上是一排整齐漂亮的垃圾厢房,干净得没有一丝异味。袁玮 摄 “不了解”“怕麻烦”成居民反对主因 社区治理一大痛点、难点的垃圾分类为何在上航新村居民区能被“打通”?作为长宁区“两网协同”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第一家试点的社区,程家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源坦言,“当时的压力确实不小,要改变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最难的就是让居民在源头上实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为了让试点工作可以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反复调研后,街道最终选择上航新村居民区先行一步,这个由售后公房上航新村和商品房高登花园两个小区组成的居民区,有332户居民,有一定实践参考性。 图说:改造前的垃圾箱房。袁玮 摄 刚开始的摸底没有出乎街道的意料,只有三分之一的居民表示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反对的原因是“不了解”和“怕麻烦”。这时,居民区党组织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在党员、楼组长和文化团队中分别开会,并组成居民“智囊团”,对垃圾定时定点分类试点方案“品头论足”。居民区党支部还成立了“暖心之家”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协助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他们到居民家中逐户走访,发放问卷,耐心做工作。“我们告诉居民,垃圾分类刚开始是麻烦,慢慢会习惯的。看似‘不搭界’的事,其实是项生态工程,惠及子孙的。难道等今后真的‘垃圾围城’了才后悔吗?”朱雪菊说,渐渐的观望、反对的声音小了,支持率很快就上升到70%。 去年10月试点工作启动,每个楼道门口的垃圾桶被移除,高登花园和上航新村共用一个垃圾厢房,每天7:00至10:00、17:00至20:00开放厢房,由新锦华公司负责推进“两网协同”一体化,即将可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协同合一。改造后的垃圾厢房变身“高颜值”的“美加净”:外观“美”了,还“加”装了水斗、雨棚、照明和工作人员休息室,厢房也洁“净”卫生了。垃圾厢房内分别摆放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4类垃圾桶。街道向小区的每户居民发放左边干垃圾、右边湿垃圾的可拆卸分类垃圾桶,方便居民源头分类。垃圾厢房旁还放置一台“绿色账户”自助兑换机,垃圾分类的居民可以积分,到一定数量能兑换生活日用品。 图说:改造后的垃圾厢房还加装了水斗、雨棚、照明和工作人员休息室。袁玮 摄 “绿马甲”居民自治队打起“持久战” 试点启动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垃圾分类到底怎么分?矿泉水瓶是可回收垃圾,还是不可回收垃圾?每天倒掉的多余饭菜是什么垃圾?看似简单的问题难倒了一大片。街道便请来有关方面对居委干部、志愿者、保洁员和物业等开展培训,包括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技能等。退休党员带头组成了“绿马甲”居民自治团队,负责垃圾厢房值守、投放引导和“绿色账户”积分发放兑换。 生活习惯的改变非一朝一夕所能为,朱雪菊意识到这是场“持久战”,居民自治才能达到长效管理。于是居民自愿组建的社区党员、红领巾、外来出租户、楼组长等4支志愿者队伍“接管”了日常监管和宣传工作,他们分成值班巡逻、垃圾投放、记录等几个组。居民区党组织还发动楼组长、楼代表挨家挨户签订居民承诺书,将垃圾投放要求纳入楼组公约。朱雪菊说,“我们增设了自治评议台的‘红黑榜’,表彰垃圾分类先进个人,定期公布16个监控探头捕捉到的乱扔垃圾视频,对不文明个人施加舆论压力;增设垃圾减量公示栏,让居民们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垃圾分类的成效。这大大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 图说:退休党员带头组成了“绿马甲”居民自治团队。袁玮 摄 记者在居委会看到11本台账,分门别类为一户一档情况表,“绿马甲”天天做的每户每天的参与统计表、投放记录表,以及每天投放人次和参与率。“一户一档”上,每户居民的人数、住户结构一目了然。统计表将每天分类统计出可回收、干垃圾和湿垃圾重量并计算出减量比例,居委会每周对数据汇总分析。同时根据住户年龄、教育层次、职业特征、生活习惯的差异性制订了多样化引导方案。值守中一旦发现问题,随时开会解决,如针对有些居民晚上扔垃圾比较晚,居委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的晚上加班到9点半;对出租户合租户,至少帮助一个代表学会分类投放;对外籍户主,找到钟点工一对一培训。朱雪菊笑着说,现在大家都成了业余“福尔摩斯”。小区曾经发生过一桩“悬案”,一袋没有分类的“无主”垃圾被随意丢在小区里。为了找到垃圾“主人”,志愿者打开散发着异味的垃圾袋,在垃圾堆里面兜底翻,终于找到了一张已经湿漉漉的饿了么外卖送货单。查询了安装在小区里的监控,确认是327号的一个居民偷偷扔的。于是居委和物业便在小区贴出安民告示,提醒这户居民要配合。之后这户居民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事情。 尽快形成可复制的“程家桥模式” 在上航新村居委会工作了18年的朱雪菊是个“好把式”,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了然于胸,哪户家庭成员多少、甚至家里电话号码全都在她脑子里,随时按图索骥。有次,朱雪菊发现一个姑娘多次不听劝,将垃圾随便一扔就跑。朱雪菊认出这是位空姐,便和志愿者笑着上前与她沟通,没想到她态度很“拽”。朱雪菊说:“道理讲了这么多你还是不听,那就到你们航空公司去评理怎样?”姑娘一愣,口气有点软了。经过交心说理,她终于将垃圾按规定投放了,之后还特意到居委会道歉。 小区房屋出租户占三分之一、有近百户,其中空乘就有50多户。空姐、空少居民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对垃圾投放认可度不高。居民区党总支从他们中的党员入手,说服了一名空姐党员协助做好其他同事的工作,并主动走访东航、春秋、国航,帮助空姐、空少制订轮流值日方案,确定了谁轮休谁分类的原则。如今租户参与率明显提升。 图说:小区内张贴告示板,详细说明垃圾如何分类。袁玮 摄 居民习惯开始慢慢养成,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了,志愿者队伍也从原本的80人减少了一半。原本是条“垃圾路”的投放点已成为社区谈心角,居民会在这里驻足交流垃圾分类和积分兑换的经验,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大家感受到了垃圾分类带来的高“附加值”。 朱雪菊说,居民们因垃圾“结缘”,邻里守望。有次志愿者发现有位独居老人好几天没来扔垃圾,敲门也没有声响,居委会马上联系老人子女。等子女回家打开房门,发现老人躺床上病了好几天。所幸及时送医院,老人转危为安。“更多的居民从不理解、不支持,到积极参与,有些还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他们中有人白天上班,下班回来就换上‘绿马夹’。‘夫妻档’‘母女档’‘全家档’也都出现了……”有位耄耋老人不仅自己成为志愿者,还带动一家四口加入进来;一对在小区有房但住在外面的夫妇俩,还回来报名当志愿者,每周三到小区“上班”,从不缺岗误岗。 图说:垃圾厢房旁还放置一台“绿色账户”自助兑换机,垃圾分类的居民可以积分并兑换礼品。袁玮 摄 上航新村居民区垃圾分类试点3个月,垃圾成功“瘦身减脂”,垃圾减量率从试点前的日均30.7%上升到现在的55.88%,垃圾减量19.23吨,日均减量198.23公斤。程家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源说,垃圾分类看似围着垃圾转、在垃圾厢房做文章,实质是居民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认同的关键是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做垃圾分类要不仅要有信心,还要有耐心,有了反复就再坚持。今年街道将把‘上航模式’的成功经验推广,准备在街道8个居民区都设立示范点,房屋类型涵盖社区所有类型,包括商品房、售后公房、别墅等。希望可以尽快形成可复制的‘程家桥模式’。”新民晚报记者 袁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