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漳州]:“四好农村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2018-03-12 14:06:36 来源:福建日报

从普通群众的脱贫致富,到乡村的振兴,都离不开路。近年来,漳州“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实现了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连通。截至去年底,漳州市列养公路里程10609公里,其中县道1915公里、乡道4487公里、村道4207公里。随着农村公路的日益畅通和提档升级,漳州的乡村游、农村电商、特色农业等迅速兴起,为农村地区聚拢了人气、财气。

  畅通旅游路:乡村游“热”聚财气

  “没想到春节期间乡村游这么火爆!”3月2日,长泰县陈巷镇雪美村的漳州市绿港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园区内果蔬一片生机勃勃,据该公司执行董事杨全才介绍,今年正月初三至初六,绿港园休闲农业旅游空前火爆,日均游客量突破1300人次。

  雪美村位于陈巷镇西部,下辖8个自然村,总人口2400多人,耕地面积2330亩,村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生。以前,村路都是泥土路,坑洼难行,不仅生产生活材料运输成本高,也阻滞了本地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外销,制约了乡村发展。“要致富,先修路。”雪美村63岁的老支书杨建生深谙此理。在政策的支持和村委会的积极响应下,10年前,宽敞的乡道陈下线通到雪美村,并且该村所有村道也都硬化为水泥路。

  路通了,雪美村迎来了新生。2008年,当地村民杨跃成组织发起成立了绿港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在雪美村流转土地300多亩,推广种植优质水果,示范带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周边1000多户农民受益。后来,杨跃成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着力发展现代化绿色生态观光农业,把绿港园打造为一家集有机绿色食品配送、绿色水果采摘、旅游休闲观光、动植物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庄。

  得益于日益畅通的农村道路,如今绿港园成了当地休闲农业的热门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据统计,绿港园去年的游客量突破5万人次,带来了近400万元营收。绿港园的崛起,也帮助了当地部分村民就近就业。“目前我们解决了当地4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随着规模的扩大,今后还计划招收近百名员工。”杨全才说。

  近年来,长泰县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游等需要,将公路建设与路域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加快912平方公里全域景区建设。路通了,环境美了,长泰的乡村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目前,长泰县形成了陈巷、岩溪、坂里三个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花卉苗木、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与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去年,长泰县累计接待游客227.9万人次,同比增长20.7%,旅游总收入约23.8亿元,同比增长2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8元,同比增长9%。

  畅通电商路:土特产进城乐农家

  “已经接了300多单了!”最近这几天,漳浦县六鳌镇大澳村农村电商负责人林惠卿忙着为春节期间下单的客户发货。这些客户预约订购的都是本地的土特产:2000多公斤红心地瓜、150多公斤紫菜、250多公斤西红柿。

  六鳌地处东南沿海突出部,三面环海,拥有海岸线38公里,是我省主要的渔业基地之一。和渔业一样有名的,还有出自当地的红心地瓜。大澳村距离镇中心25公里,距离县城40多公里,村里2300多人主要以渔业和种植地瓜为生,该村地瓜种植面积逾1000亩。“过去村里都是很窄的土路,大货车很难开进来。”64岁的大澳村村民郑珍珠家里常年种了几亩地瓜,以往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每到地瓜成熟季节,郑珍珠和其他村民都要着急联系外面的收购商前来收购,或者用农用三轮车拉出去卖。“以前路况不好,一路颠簸,不少地瓜颠破皮了,卖相不好只能低价出售。”

  随着县道穿村而过和村道的陆续硬化、拓宽,大澳村迎来了新的生机。2014年起,依托日益完善的路网,漳浦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逐渐铺开。2014年,看到互联网经济的契机,在厦门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林惠卿毅然辞职返乡,设立漳浦农村电商大澳村服务站。服务站主要向本村及周边村庄农户收购相关农产品,然后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2016年,林惠卿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六鳌地瓜、紫菜、海带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其中地瓜销量达300多吨,年总营业额突破300万元。去年,大澳村电商服务站总营业额达360万元。“销售额还在逐年增长。”林惠卿说。

  “道路畅通后,村民就近销售农产品十分便捷,物流便利再加上互联网销售面广,村民不用担心农产品滞销了,同时村民网上购物也方便了,快递员直接送货上门。”大澳村支书陈满福说。

  据悉,目前漳浦县已畅通2043公里农村公路。得益于四通八达的路网,近年来漳浦县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据统计,去年漳浦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2.42亿元,同比增长22.65%。其中,网络零售额6.23亿元,同比增长3.15%;上行快件277.2万件,同比增长37.70%;下行快件913.61万件,同比增长31.11%,快件总量居我省“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第一位。

  畅通产业路:八仙古茶走新道

  正值春耕,诏安县白洋乡汀洋村的村民钟平泉忙着采购有机肥,为数十亩八仙茶园备足养料。作为汀洋八仙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钟平泉种了近20年的茶,可是敢这么大手笔采购有机肥还是头一遭。

  用有机肥种茶,品质好、产量高,优质茶青的价格还能翻番,但以往汀洋村的茶农们只能望而却步。“没有路,哪敢迈出新步子?”钟平泉说。

  汀洋村地处闽粤交界,是远近闻名的茶乡。背靠八仙山,汀洋村盛产香气高锐的八仙茶。600余户人口的村子里种植八仙茶1500亩,有茶厂近30家。

  半年前,村里通往最大茶园的必经之路还是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农用三轮车都无法通过,茶农来往只能骑摩托车或者徒步。茶园之间山路贯穿,两三公里的路程要走上半小时,育苗、种植、施肥、采摘等全靠步行一趟趟来回。

  “我们合作社有60亩茶园,如果使用有机肥,仅一亩地就需要近300公斤肥料,靠人力运输是很难的;换成普通化肥,一亩地只需要不到50公斤,虽然省时省力,但茶叶的品质就难保证了。”钟平泉说。

  去年下半年,在政策的支持下,白洋乡启动多处农村道路建设工程,涉及标准化生态茶园机耕路建设等项目。通往汀洋八仙茶合作社茶园的2.15公里山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原本30分钟的路程缩短为5分钟,货车来去自如,辐射周边村庄200多亩耕地。

  如今,大部分汀洋茶农都用上了有机肥。去年秋茶价格比往年提升了30%,产品供不应求,钟平泉制作的八仙茶还代表漳州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茶王赛,荣获金奖。

  日益畅通的农村路也为汀洋村八仙茶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去年,首家诏安八仙茶文化体验中心正式落户汀洋村汀厝寨,项目的发起人是本村“80后”钟林波。为了传承古法制茶工艺、推广八仙茶,钟林波通过众筹的方式,投入上百万元建成了八仙茶文化馆,探索茶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诏安县大力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以加快推进贫困县村道提级和联网建设为目标,将民生工程延伸至50人以上自然村。截至去年底,诏安县自然村道路硬化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80万元,涉及13个乡镇71个自然村约52公里的自然村道,实现“应硬皆硬”,全部告别泥巴路历史。

  记者手记>>>

  建好路 助振兴

  广阔农村的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离不开通畅的农村公路。漳州“四好农村路”的建设,成为乡村振兴“出”与“进”的“双向道”,改善了农村居住和出行环境,加速了人流、物流在城乡间的流动,带来人气、财气,成了当地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极大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农村公路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漳州部分贫困地区仍然存在交通运输短板。如何尽快脱贫?这需要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扶贫为导向,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加快推进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等“特色致富路”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引领贫困地区致富的能力,从而让更多百姓走上幸福路。(林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