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错转5000元后……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8月3日讯 眼下,支付宝、手机银行、微信等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系统发展迅速,它们改变了传统的支付结算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由此带来的电子错误支付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这不,福清一名粗心村民前段时间用手机转账时,不慎按错了键盘,将5000元钱转入他人账户。因对方未能及时返还,村民急坏了。所幸在福清市司法局海口司法所的调解下,村民顺利拿回了错转的5000元钱。 男子按错手机键 不慎错转5000元 陈武某是福清市石竹街道的村民。今年5月底,他用手机转账时,谁料粗心大意之下不慎按错了手机键盘,误将5000元钱转入到海口镇村民陈和某的妻子王某钦的账号。 因为与陈和某熟悉,事发后,陈武某立即与对方取得联系,陈和某也答应第二天把钱转还给他。但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王某钦迟迟未将这笔钱返还给陈武某,这可把陈武某急坏了,有时甚至联系不上陈和某及王某钦。 由于迟迟没拿回5000元辛苦钱,陈武某报了警,也咨询了相关律师,他们建议可先找人民调解组织帮忙。因此,今年6月中旬,陈武某来到海口司法所申请调解,希望能帮忙拿回这笔钱。 海口镇专职调解员老郭详细查阅了陈武某提供的相关记录证明,并为他办理了纠纷受理登记,之后及时联系了陈和某。陈和某在电话中表示,自己与陈武某比较熟悉,没有不还的意思,只是他还没有去银行查过是否有收到陈武某所称错转的钱,等他确认以后会尽快把钱返还。 调解员释法说理 对方分两次退还 调解员老郭、老陈对案情调查分析后认为,类似网络金融诈骗、错误电子支付或银行转账造成的损失往往很难追讨,一是因为对方信息不明,有的甚至是假信息,难以查清查实对方身份;二是因为法律规定此类案件由对方户籍地管辖,当事人通过司法程序追讨要付出极大的时间和成本代价,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付出成本、损失无法追回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但在该案中,对方是熟人,户籍在本地,且未否认收到错转款项,也未以其他理由拒绝返还,两位调解员认为帮忙讨回的可能性很大。调解员进一步分析本案的症结所在,认为陈和某及王某钦一直拖着不还的根本原因是面对不当得利还心存侥幸,只要跟他们讲清法理,应该可以突破其“以拖代占”的错误心理。 于是,两位调解员多次通过电话动员,着重对他们讲清“这种占用别人错转的钱物不还,属于不道德的行为。如果钱物达到一定价值,还将涉嫌侵占罪或者偷窃罪”,建议他们尽快到司法所来当面协调解决。 经过几天的动员和普法,陈和某及王某钦终于和陈武某达成自愿调解协议:王某钦分两次通过手机转账方式退还给陈武某5000元。陈武某收到钱后,双方达成谅解协议,陈武某也放弃对王某钦在法律上的一切诉求权利。 ■ 小贴士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因不当得利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其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由于诉讼需要成本,因此,受损人应在衡量经济、时间等成本基础上,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受损金额较大,应先及时采取保全措施,保证汇款不被对方取走挥霍,之后想办法与对方沟通联系争取自愿返还;如果不行,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提起不当得利之诉。但如果受损金额不大,考虑到走司法程序成本太高、时间太长、代价太大,则可以通过向银行、警察寻求帮助获得对方信息,而后与其沟通协调或者寻求人民调解组织帮助。 (本报记者 陈钦祥 通讯员 陈金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