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余卫阳:挽救迷途心灵的“余校长”

2019-11-20 14:33:36 来源:海峡法治在线
余卫阳,男,1971年1月出生, 福建惠安人,中共党员,1990年12月进入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历任中队长、副大队长,经营科副科长、科长,现任教育改造科科长,入围第二届“福建最美监狱人民警察”的“最美担当品质”类别。

余卫阳,他隐匿在福州的繁华背后,奋斗于高墙电网之内,肩负着以教育改造未成年罪犯的神圣职责。作为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改造科的科长,他更愿意服刑人员对他的另一个称呼——“余校长”。“余校长”始终有一个信念:春风化雨修善念、润物无声修德行。“让每一个走出去的孩子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是我的初心,我的使命,我的责任,我的担当。”余卫阳如是说。

余卫阳给服刑人员做思想工作

播下种子——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成长

1990年,余卫阳进入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戒备森严的管理、色调单一的高墙、看似枯燥的日常没有让余卫阳产生畏惧,因为这里是他最熟悉的地方。“我的父亲也是一位监狱人民警察,从小我就看着他训练罪犯,耳濡目染。”春风细雨润无声,接过父亲递上的警服,这一穿,就是三十年。

2012年,在担任副大队长、经营管理科科长等职位后,余卫阳被任命为教育改造科科长。顾名思义,教育改造科是负责改造未成年犯的“教学”单位。来到教育改造科后,摆在余卫阳面前的大问题,是年纪小、不懂事的未成年犯尤其需要接受学校教育,可由于当时环境受限,只能由民警负责教学。学习是固本之举、浚源之策,勤学方能善为。如何让这些未成年犯在高墙里受到更好的义务教育?“专门为未成年犯办一个学校”的想法在余卫阳脑中油然而生。

“未成年犯是罪犯,但他们同时也是孩子,在教育改造他们的同时也要维护他们的权益,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这是余卫阳对教育科民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可没有经费支持,找不到专业任教老师……学校怎么办起来?这时,余卫阳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担了下来。一次次地向外跑单位,用尽渠道协调多方资源。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政府、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参与。2014年,福建省唯一一个未成年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福州市育萌学校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成立。这也是余卫阳被称为“余校长”的原因,“喜欢这个称呼是因为感觉和孩子们的关系更亲也更近。”

艺术矫治——

让传统文化在监区焕发新生

平日下午,未成年犯们从号房来到位于启萌楼的教室里上课,学校教学范围从小学到初中,涵盖大部分学校教学科目,并结合开展心理辅导与生活技能培训。从此,宁静的监狱里,读书声多了,也有了音乐声,也有了孩子们在健康成长的声音……

这几年来,余卫阳又陆陆续续地把图书馆、电视台、艺术扶贫基地以及茶亭十番、柘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搬进了监区。剪纸、陶笛、皂雕、尤克里里、集邮、合唱、书法、国画等文艺活动,激发出未成年犯的艺术热情,让被冰冷高墙包围着的监区生活渐渐丰富多彩。

“未成年犯常常很好动,静不下心,我们就‘以艺铸人’,特别是通过剪纸、皂雕等艺术慢慢磨练他们的耐心,他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开展艺术矫治工作以来,未成年犯的违规率大幅下降。”余卫阳认为,硬性改造方式虽然省事,但却时常难以引起服刑人员的内心共鸣,而通过艺术矫治的方式,则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服刑人员的心性。同时,监区内相对封闭,有利于茶亭十番这类民俗音乐的传承。

“孩子们上完艺术课,原本茫然的眼睛里突然有了光。”这是艺术课老师义务授课后的最大慰藉。对此感受至深的,是曾经年少无知而酿成大祸的服刑人员王某。14岁时,王某因与家人闹矛盾而离家出走,没有经济来源的他走上了犯罪道路。2009年进入未管所后,王某的状态十分低落,但在艺术教育的启迪下,他渐渐找回了丢失的自信。“我最擅长的是舞蹈,经常自己编舞,艺术矫治让我得到很大启发,我认识到了自己曾经犯下的严重后果,对家人的态度也不那么叛逆了。如果不是余科长为我提供这样的平台,我可能也就破罐破摔了。”王某介绍说。

甘于担当——

不知疲倦的“永动机”

摄像机、蓝箱、绿箱、聚光灯、访谈沙发……启萌楼的一角让人误以为置身专业电视台,这是余卫阳到教育改造科后扩建的职业教育平台,服刑人员在虚拟演播室里学习视频拍摄、剪辑制作。结合当下发展热点,余卫阳还为服刑人员安排了服装设计、电子商务运营等技能课程,让服刑人员在回归社会后能有谋生的一技之长,不致于再误入歧途。

曾因校园欺凌而过激反抗的汪某,面对9年的牢狱生活萌生愤世嫉俗和破罐破摔的心理。在文艺队的日子里,汪某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刑满释放后,他利用在未管所学到的编导、剪辑技术在外成立一间影视制作公司并不断壮大,其拍摄的影视作品也多次获得全国范围内奖项,而因为回归社会表现突出,汪某被中国监狱工作协会评为“2018年全国十大回归典型”。

汪某只是未管所教育改造成效的一个缩影,在余卫阳的带领下,福建省未管所监区文化品牌茁壮成长,狱内违规违纪率大幅度下降,刑释服刑人员就业、就学率逐年升高。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有的在服装公司担任主管或小组长、有的在影视传媒机构工作、有的在网上直播唱歌谋生、有的开设艺术培训机构……而这背后,离不开余卫阳的勇于担当和默默奉献。

在余卫阳的带领下,教育改造科组织开展的“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先后于2016年被中国关工委评为先进集体,2017年、2018年被福建省关工委评为先进集体;在推动未成年犯义务教育常态化工作,教育改造科于2016年被共青团中央、共青团省委评为“青少年维权岗”;教育改造科“育萌团队”2017年获得福建省直机关“五四青年奖章集体”,2018年被共青团省委评为 “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获“青年卫士团队”称号。因教育改造工作突出,2014年余卫阳荣获全国监狱系统教育质量年活动表彰。

“都说我是教育改造的‘行家里手’,但我知道谁的专长都比我强,为了带领科室,我只好走在前面。有了想法,就追在合作单位后面跑,内外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吸收更多社会力量助力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确,每逢春节、国庆,服刑人员积极为监区文艺汇演筹备节目,而余卫阳的精心策划评选,专业老师的耐心组织编排,鼓舞着服刑人员不断激发创造力。而每年四月,与省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合作举办读书月活动,余卫阳变着花样策划,发动社会公众通过朗读方式,让朗朗书声飘过高墙,净化服刑人员的心境。临近年底,余卫阳已经在筹备明年的文艺活动。

采访当天上午,刚刚结束夜间值班的余卫阳显得有些疲倦,而这已经是他连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第十二天。在同事们眼中,他是不知疲倦的“永动机”。而他的妻子,也是未管所狱政科的科员。这对双警夫妻带给孩子的,是不能长期陪伴成长的遗憾。但身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余卫阳并不后悔,因为工作使然、责任使然,他始终以担当精神默默奉献在监狱改造事业的主阵地。

(本报记者 郭佳文 朱硕锋 谢伟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