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扶贫耕植田间地头
宁德司法行政机关创新实施“法律体检”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1月21日讯 初冬时分,暖暖的阳光洒满千亩梯田,一群群稻花鱼在田间来回穿梭,嬉戏觅食……11月19日上午,站在“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福安市潭头镇下洋村的田垄间,这一“稻鱼共生”的农家乐图映入记者眼帘。 “多亏了乡村扶贫项目‘法律体检’这项服务,为我们农业合作社‘稻鱼共生’扶贫项目检出了不少法律风险,村民们发展生产更有信心了!”下洋村党支部书记林建平高兴地对记者说。 今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鼓励乡亲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饱含深情的回信立刻在闽东大地引发热烈反响。为切实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决策部署,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9月开始,宁德市司法局创新实施扶贫开发项目“法律体检”专项活动,为全市扶贫开发项目提供法律服务。 宁德市司法局律管科科长蔡文锋告诉记者,为确保“法律体检”更能突出专业服务,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律师协会从协会理事和各专业委员会中选拔资深律师组成“脱贫攻坚法律服务团”,指导全市扶贫开发项目的“法律体检”;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抽调司法所工作人员、律师等组成多个“法律体检”小组,对各个扶贫项目运营管理、合同履行、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进行法律诊断,排查隐患,出具《法律体检报告》。 潭头镇下洋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省级“美丽乡村”。2016年,该村投入200万元,折合成百股认缴出资。农户可出地也可出力,以土地流转、轻度劳务等形式入股,建立了“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村两委还将村里的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和五保户纳入合作社,形成了“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这种模式,2018年该村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村财收入也实现零的突破,达到每年10万元左右。 “法律体检”专项活动展开后,福安市司法局组织法律服务人员深入下洋村主动介入“稻鱼共生”项目开展“法律体检”。负责该村“法律体检”的钟木寿律师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了该项目合同履行、基本经营状况、资金来源、收益分配等情况,排查项目运作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对症下药”提出法律建议。 “有‘法律体检’服务,我们心里更踏实了!现在,除了入股分红,我还在合作社里务工,加上家里种植茶叶的收入,一家人日子好起来了。”成功实现脱贫的林大伯侃侃而谈。 当日下午,记者来到由屏南县屏城乡村头村百福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只见山道旁种植的上百亩百香果枝头挂满了累累硕果。 2018年,百福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采取“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产业发展基金入股种植黄金百香果。在分析过该项目生产经营状况、内部管理情况及法律服务需求等信息后,负责该乡村扶贫项目“法律体检”的张平律师详细指出了项目经营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 开展“法律体检”服务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宁德司法行政机关用一串串数据交出了优良的成绩单:累计开展为重点扶贫项目“法律体检”151个,实地走访167次,开展法律咨询144场,召开座谈会127次,出具《法律体检报告》151份,帮助项目排查法律风险及问题295个,出具法律意见312条,完善规章制度67项……宁德司法行政机关各级法律服务团队充分发挥职业优势,真正让困难群众切实享受到近在身边的公共法律服务,将法治理念灌输到村民心中,让法治春风荡漾在田间地头。 与此同时,宁德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所有扶贫开发项目体检进行项目建档,做到“一项一档”,主动向项目方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提供持续的法律服务。做好“法律体检”的跟踪回访,提高扶贫开发项目“法律体检”的实际效果。 “助力扶贫攻坚是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责。我们将进一步找准司法行政工作与法律扶贫工作的契合点,加强对法律服务队伍的宣传发动,为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提供精准普惠、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宁德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宁德市司法局副局长马强说。 (本报记者 黄锡顺 宁德长安网记者 叶雨香 通讯员 崔为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