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4-08 10:04:48 来源:福建法治报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作出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

一、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体现了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它代表了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即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具有技术水平高、质量好、效率高、可持续等特征。新质生产力涉及的领域新颖,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关键要素,代表了社会生产力演化中的一次巨大跃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精准判断国情社情民情,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深化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未来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都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成章,并将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充分体现了科技、教育、人才等发展要素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激发“第一生产力”,激活“第一资源”,点燃“第一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最终汇聚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能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1.坚持教育优先,夯实发展基础,建设教育强国。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改造优化传统学科,布局培育新兴学科,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紧密对接区域产业体系,开设区域发展急需的新专业。结合高校各自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实现高校学科专业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构建适应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精准把握人才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加强教材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构建服务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2.坚持科技引领,培育发展动能,建设科技强国。一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经费投入,科学规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凝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加强底层技术攻关。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和高校、院所的研究基础和优势,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实现“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二是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锚定国家战略需求,激发社会各主体的活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资源配置,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和“赛马”等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完善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实现科研成果全链条、全流程联动。

3.坚持人才驱动,激发发展动力,建设人才强国。一是强化自主人才培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构建覆盖全面、衔接有序、梯次递进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强化高层次、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研活动对人才自主培养的反哺作用,着力将优质科研创新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育人资源,将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二是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引进形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提升人才服务硬件标准和软件水平,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打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人才生态,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涵与重大意义,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将科技、人才、教育一体规划,贯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苏子生,作者系福建省委党校第66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