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重点领域公共安全防控与治理

2016-09-26 08:56:43 来源:

——兼谈寄递物流及危化物品专项治理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9月26日讯随着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方式信息化与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与领域的扩展,社会公共安全的防控与治理不仅需要在管理场域上作出相应拓展,而且需要在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就新形势下社会公共安全的防控与治理问题,本期“法治福建专家访谈”栏目专访了福建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陈荣文研究员。

本期嘉宾:陈荣文(福建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学博士,福建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记者:当前我省社会公共安全总体上呈现出怎样的一种样态?

陈荣文:在我省一以贯之地深入开展社会公共安全隐患大排查、矛盾大化解、风险大防控的常态化公共安全治理活动的举措下,今年以来,围绕对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重要风险点,影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难题和短板问题,重拳推出“六个专项治理”,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日益严密高效的社会公共安全大环境中,我省社会公共安全状况整体良好,公共安全指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

记者:目前我省在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方面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

陈荣文:从广义角度看,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从主体上讲,它包括各职能部门的各个方面与层面的履职行为,也包括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与自治;从内容上讲,它既包括对现行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与惩治,也包括对各种危险源的防控与消除;从管理对象属性或类别上讲,它既包括社会治安方面的管理,也包括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身体、财产安全的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生产等诸多方面。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与日俱增的渗透与蔓延,人们生活方式尤其是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式,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活动范围与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革命性变化,社会公共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既来自于传统型安全威胁的持续存在,也来自于传统型安全威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来的新特点,以及新型安全威胁的出现。

首先,犯罪“技术”传授的网络化与扩散化。网络传授犯罪手段的猖獗,扩大了不安全源的主体范围,犯罪形态更加复杂多样,呈现出动态化、智能化、组织化、职业化、非接触,境内境外勾联、网下网上交织等新型特征,给查处惩治违法犯罪增加了难度,带来了挑战。

其次,新型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与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呈现正相关性。如随着移动网络使用的普及,我国社会生活网络化趋向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非法窃取或不法使用或扩散他人个人信息进而衍生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

再次,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人的知识结构、技术经验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生产工具,衍生出新的社会焦虑情绪。在这种焦虑情绪与相对被剥夺感的混合作用下,一些心智不够成熟、健康、坚强的人相对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导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发生。

记者: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取得我省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新成效?

陈荣文:当前我省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法治化与社会化特征日益明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安全威胁,在管理中要进一步与时俱进,融入新理念,架构新机制,实施新举措。

首先,创新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理念,谋求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当今社会业已成长为一个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横向流动社会,信息存取迅捷多元,社会面向多维互动,其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也应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以开放、互动为取向,整合各地区各管理部门和聚集社会力量,摒弃管理模式的地区化、条块化、部门化,推行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地区联合、部门联合和社会整合。要将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立足于人,落脚于人,清除虚假个人身份,实现公民身份号码指向准确、唯一目标,在相关公共安全管理领域落实实名制,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职业准入等挂钩制度,强化个人信用奖惩机制,实现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由单位、集体到个人个体的全面转型。

其次,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要以突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基础建设为支撑,构建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要健全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编织社会治安防控网,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使影响公共安全的暴力恐怖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得到有效遏制,使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范。

第三,必须因应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场景,延伸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场域。加强对信息安全的保护,提升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创新网络安全技术保障,加强网警巡查执法,厘定网络安全防护与事故责任,依法查处惩治涉网违法犯罪。要向信息技术要警力,提升运用大数据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要变定性管理为定量管理,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推动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和大数据技术的融合,通过数据掌握事物本质,揭示其发展方向,使各项决策部署有充分的数据支撑,增加决策的科学性。

第四,找准维护公共安全着力点,保证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的充分及时供给。社会公共安全状况及其表现,向来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相连,充分体现出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必须要有大局意识,要把握重点,提升预警能力和防范能力。

记者:近年来,与寄递物流与危化物品相关的安全事故多发,对此,应如何进行整治?

陈荣文: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寄递物流业也随之呈现出高度发展态势。寄递服务因其手续简便、上门服务、快捷高效、成本低廉等特点,深入千家万户,逐渐成为人们传递物品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与此同时,利用寄递物流传送危禁物品、非法贩卖传递枪支、弹药、毒品,非法窃取、使用、泄露、买卖用户信息等安全事故也随之伴生。因此,将寄递物流纳入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领域属时势必然。为此,国家和地方均出台了相应的快递市场管理和寄递服务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加强寄递物流业安全管理首要的就是从业主体切实守法、管理部门严格执法,对寄递物流的安全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在具体措施上,要切实落实实名制度、先验视后封箱制度、以及X光机安检制度,信息登记与抽检抽查制度,从源头上消减寄递物流安全危险。要健全寄递用户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依法规范寄递企业、从业人员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行为,加强寄递用户信息安全管理,提高管理与从业人员用户信息安全意识,明确管理与从业人员用户信息安全责任,严惩非法窃取、使用、泄露、买卖用户信息等违法犯罪,维护寄递用户信息安全。

在危化物品安全整治方面,要切实遵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危化物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等诸多环节和危废物品的收集、贮存和处置活动中,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安全标准、规程和制度,依法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与市场准入制、职业资格制,公安、质检、环保、交通运输、卫生、工商、邮政等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切实履行其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