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谢晶:深究细查识破虚假诉讼

2017-05-16 09:22:39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5月16日讯   在同事眼里,福州市鼓楼区检察院民行科检察员谢晶是一个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情的人,锲而不舍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说起这些,就不得不提起他识破的一起虚假诉讼案件。

2016年8月,郑文某到鼓楼区检察院举报,称自己怀疑郑娟某与蒋冬某民间借贷一案存在虚假诉讼嫌疑。案件移交到谢晶手里后,他进行了仔细了解。原来,早年郑娟某向郑文某借款200万元用于做生意,双方约定了利息及还款时间,然而仅仅给了几次利息之后,郑娟某便不再偿还。几次追讨无果,郑文某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强制执行,郑娟某名下一套位于晋安区的房产被法院拍卖用于执行分配。

一切看起来都比较顺利,可突然间出现了一个蒋冬某,手持一份法院的民事调解书要求参与执行款分配。2013年12月27日,蒋冬某起诉至鼓楼区法院,称郑娟某因资金周转需要,向其借款130万元并拖延还款。后蒋冬某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最终经民事调解结案。

“假的,一定是假的!”蒋冬某的出现让郑文某颇感意外,很快,他有了疑惑。郑文某告诉谢晶,郑娟某这几年在外大量举债,自己对郑娟某颇为了解,当时根本不会有人再借钱给郑娟某了。听罢,谢晶立即着手展开调查,由此案的关键人物——蒋冬某入手。经过一番调查,谢晶很快发现了疑点,“撇开郑文某的怀疑不说,这个蒋冬某的身份也着实可疑。”原来,蒋冬某曾与郑娟某一同在外打工,俩人关系很好,此次蒋冬某提起诉讼的费用及其代理律师的费用均由郑娟某支付,且蒋冬某一直在外打工,并没有借给他人130万元的经济实力。于是,谢晶一面展开法院暂缓执行款的发放,一面展开对2013年郑娟某与蒋冬某之间那笔借款的调查。

由于当时双方以民事调解结案,法院方面也没有详细的资料,谢晶并没有气馁,而是来到深圳,找到俩人当时转账的银行,调取转账记录。很快,谢晶发现了疑点:2013年12月4日、12月5日、12月6日、12月7日、12月9日、12月11日,郑娟某的建设银行卡有取现记录,每次取现不久后,蒋冬某都将往自己的卡内存入同样金额,而后蒋冬某再将这共计112万元的存款转到郑娟某的账户。“怎么会这么刚好?肯定有问题。”对比完俩人的银行流水记录,谢晶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怀疑:这130万元借款是假象。

回到福州后,整理完手中的材料,谢晶对蒋冬某进行了询问。在详实的证据面前,蒋冬某的心理防线慢慢崩溃。一切正如谢晶所想,郑娟某认为自己虽然没还本金,已经偿还了很多利息,不甘心还要被“分走房子”,于是找到蒋冬某请求帮忙。蒋冬某法律意识淡薄,出于朋友义气答应了郑娟某的请求。俩人先是造成借款的假象,而后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调解结案。后蒋冬某申请强制执行并参与法院的执行款分配,根据分配方案蒋某可分配到的执行款为376512.05元,而这些钱也将回到郑娟某的手中。

最终,鼓楼区检察院向法院发出了再审检察建议。虚假诉讼案件形式隐蔽,不易发现,浪费大量的司法资源,也损害了法律权威。谢晶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用严谨细致的工作维护着司法权威。

(本报记者 林珊 通讯员 夏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