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记武平县法院执行局局长刘浩

2017-08-17 09:17:45 来源:福建法治报

“大块头”的硬功夫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8月17日讯    “我就看你怎么做!”职工代表王先生语气强烈地把话撂下,让会场的气氛陡然凝固。“好好好!我一定把你们的工资讨回来,但是你们坚决不能胡来。”刘浩一番斩钉截铁的话,让王先生记忆犹新,他说看着“大块头”的刘法官非常耐心地倾听每个代表的意见,心里的气就消了一大半。

这个“大块头”法官就是武平县法院执行局局长刘浩,黝黑的皮肤、高高的个头、厚实的身板。

事情发生在2016年年底的一起强制执行案件,武平县岩前镇某公司因为经营不善,从2016年3月份起就拖欠114个工人110余万元工资款。2016年8月,工人们向武平县法院起诉,双方在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但是公司负责人却迟迟没有履行。2016年11月初,情绪激动的工人们便上访表达诉求,刘浩就是在这紧急关头接过这个“烫手山芋”。

“年关将至,企业破产,工人讨要工资,债权人急着保本,整个厂房只有看厂的人。”2016年12月24日是休息日,但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刘浩和同事在寒风冷雨中赶到公司所在地,向公司负责人阐述拒不配合执行的法律后果,还积极地找工业区管委会、商会会长、农民代表沟通,最快了解公司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

“你把大门打开!”刘浩敏锐地发现工厂并不像负责人说的“毫无资产”,透过紧锁的厂房门缝,他看见里有一定数量的车辆、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可供执行的财产。于是,他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清点、扣押、查封。如何最短时间内筹集工人过年急需的工资款成了当务之急。

“一般评估报告、司法网拍程序需要2到3个月,为了赶在年关前执行完毕,我们加班加点处理,经拍卖获得70多万元钱,但离工人被拖欠的工资款还差40万元。”刘浩跟工人代表介绍情况后,他们从不理解变为配合。“刘法官,你尽心尽力地帮我们讨回工资,我们看好你啊。”王先生掏心窝的话,让刘浩倍感温暖。

“从事执行工作12年来,我深刻地明白强制执行不能杀鸡取卵,要学会放水养鱼。”刘浩通过梳理该公司残余价值发现,还有相关法律资质可以出售盘活,为此他打遍30多个债权人的电话,多次带他们去实地查看,最终说动一位广东的李总,先行垫付40万元,并洽谈重新组建新厂问题。今年1月20日上午,在窗外寒潮涌动的岩前镇工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内,114名农民工从刘浩等执行法官手中接过110余万元工资款。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大块头”刘浩因为长期劳累受寒,患上重度感冒,在医院治疗了4天。

在采访中,记者见到了执行局的许多创新做法和“强大武器”。2014年,武平县法院执行局就用上了自行研究设计的“阳光执行网络平台”,进入强制执行程序所需要的20多份法律文书能在数秒内自动生成,为打赢执行攻坚战争取了宝贵时间。为了实现繁简分流和新旧案件区分办理,他们根据上级文件迅速制定《执行团队管理办法》,专门组建查控、实施处置、终本管理团队,让执行工作实现模块化和流程化。“这是刘浩喜欢研究琢磨‘大智慧’的成果,许多经验做法为执行减少很多弯路,并在全市得到推广。”长期和刘浩共事的人介绍说。

执行工作其实面临着很多危险,而刘浩却很少提及。从同事口中,记者得知了些许小故事。比如,空手夺下被执行人乱舞的菜刀;飞步抱住跑上阳台以死相逼的申请执行人;为了分开纠缠的执行双方被辣椒水喷到眼睛等等。

2015年以来,刘浩和同事一起受理执行实施类案件4992件,结案4260件,实际执结案件2106件,结案标的57461.56万元,执行救助76件110人,发放救助金108.6万元。

(本报记者 陈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