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记者跟随法官现场体验司法送达工作

2018-03-23 10:14:53 来源:福建法治报

辗转奔波  打破壁垒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3月23日讯  司法送达工作是怎样进行的?法官送达过程中会经历多少曲折?法院如何将各类法律文书精准送达到当事人手上?3月14日上午,记者带着疑问走进晋江市人民法院,与基层送达工作人员一起当班,体验“网格化+司法送达”工作!

上午8时30分,送达工作人员杨航军(以下称老杨)坐在办公桌前熟练地打开“晋江市网格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系统,分别录入吴珵、王彬、张英(均为化名)等人身份信息,详细查找3名受送达人的家庭地址、人员头像、同住家属信息等情况,并将这些材料打印出来分别附卷。

“出门前一定要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否则在外面要是有个环节接不上,整个上午就麻烦了。”老杨边整理材料边说。

自2016年初,晋江法院通过成立“送达工作组”、对接“晋江市网格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聘任“司法送达联络员”等举措,首推线上线下全覆盖的“网格化+司法送达”工作模式。该模式受到上级法院高度重视,并多次给予肯定表扬。老杨也是自那时进入“送达工作组”的。两年的专职送达工作经验,有益于对许多工作环节作出精准判断。

9时整,送达工作组的车辆准时出发。此时,下着蒙蒙细雨,老杨拿着雨伞嘀咕:“今天这几件估计不好送。”果真到第一家受送达人新塘荆山吴厝吴珵家门前,只剩下一栋空空的三层石头房,其本人和家属都不在,老杨决定找村里的联络员了解下情况。

“他全家都在外面,已经好几年没回来了。”几分钟后,荆山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司法送达联络员吴主任过来说。老杨只好让他帮忙开个证明,证明吴珵及其家属已许久不在村里。

“送达过程中发现许多当事人早已离开家,但案件不可能就这么拖着。他们村里能够出证明,对我们案件后期审理和公告送达方便许多。”第一站送达工作结束,车辆立马赶往第二站梅岭双沟。

10时15分,记者同老杨根据送达地址到达目的地。也许应验了那句“不好送”,“田美中路32号”是一处集体住户地址,楼上住着几百户人家,无法判断哪户是受送达人住址,老杨拿出笔记本拨打案件原告电话:“根据你们提供的地址,我们找不到王彬的家庭住址,你们能不能过来指下路?”得到肯定答复后,预计原告过来时间,老杨打算先到附近送第三件。

“这件是小区住户,肯定可以找到人。”10时39分,到达第三件案件当事人家里门口,门上崭新的对联显示近期应该是有人居住,但经老杨反复敲门,还是没有人应答。

3起案件均没有见到当事人,但老杨并没有气馁,而是进行进一步核实。老杨遂拨打受送达人张英电话,然而电话通了,对方一直没有应答。“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先和案件书记员和承办人确认下,看有没有其他地址。没有的话,将整个情况如实记录留置送达。”老杨告诉记者。

“张英有没有其他地址,看这对联近期应该是有人住家里,就是打电话一直不接。”“她白天去厂里,晚上有回家住是吧?”“我们会往她手机上发开庭时间、地点,直接要留置送达可以吗?” 11时至11时18分,18分钟里老杨在书记员、原告律师之间反复打电话确认。打了8个电话后,老杨决定对张英案件进行留置送达,并拍照取证,至此第三个案件送达结束。此时是11时35分,见时间还早,老杨打算赶往第二起案件送达现场,但原告表示临近中午也找不到王彬及其家属,约定下午再送。

至此,老杨上午送达工作结束。“有时候顺利半天可以送9起,不顺利就是这样半天只能送一两起。”老杨说。下午,老杨又奔走在送达的路上……

(本报记者 林扬阳 通讯员 尤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