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支部建在小区 邻里平安和睦

2018-08-29 10:44:32 来源:福建法治报

——厦门市湖里区构建“党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8月29日讯  55年前,浙江诸暨枫桥镇创造的“枫桥经验”,在全国政法综治战线上树立了一面旗帜。时光荏苒,历经岁月淬炼的“枫桥经验”宛如一颗种子,在神州大地绽放满庭芳。与枫桥镇相距800多公里的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区,正以其创新活力和融会贯通,全面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有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演绎出新时代特区版“枫桥经验”。

达嘉馨园小区党支部书记张朝麟(右三)在调解中

党支部建在小区里

在厦门市达嘉馨园的休闲广场上,一面写着“党群服务超市”的宣传栏格外惹眼。达嘉馨园小区党支部书记张朝麟介绍道,“党群服务超市”从“政治引领”“小区治理”“居民服务”这三种类型中延伸出了10支服务队,目前由30名党员组成,分别提供健康义诊、法律咨询、小区治安维持、小家电维修等形式多样的服务。

以达嘉馨园小区为试点,2017年8月初,湖里区上线“党群服务超市”。居民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利用微信,在墙上寻找对应的服务党员,轻扫二维码之后便会出现相应党员的微名片;名片上包括党员个人基本信息,只要拨打电话,党员就会上门为居民解决问题;事后居民可对这位党员的服务进行评价,也可在微信上留言,小区党支部第一时间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

“一点就看,一看就约,这就是‘点单式服务’的魅力。”张朝麟告诉记者,小区充分发挥“互联网+党建”优势,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党员服务群众新平台。这个过程中,在广泛征求在册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共建单位党员服务意愿的基础上,小区党支部建立了“党群服务超市”。居民有需求,动一动手,就能将14类27项志愿服务带回家,并且所有服务都免费。从而让居民随时随地享受到党员服务、体会到党的温暖,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

“我们可以用24个字来概括新时代特区版‘枫桥经验’:支部建在小区、统领各方力量、就地解决问题、促进跨越发展。”湖里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钟伟东说,推出新时代特区版“枫桥经验”,就是要适应现实需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夯实平安建设根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湖里区将更深层次地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突出抓好小区这一基本单元,并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进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深度融合,探索开展小区秘书、小区医生、小区城管、小区警察等服务,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让居民的获得感在家门口升级。

调委会设在家门口

金山街道后坑社区是典型“城中村”社区,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高达1:10,但是社区却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多“城中村”存在的出行难、停车难、就学难等问题,在后社社区就很少出现。而这一切,与后社社区“资福院”佛堂后面的那座淡黄色三层小楼密不可分。

这座小楼就是后坑后社党支部的所在地。在支部牌匾旁边,还挂着一个“后社调解”以及“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牌子。据后坑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志强介绍,为了实现“小纠纷不出小区、大问题不出社区”的目标,湖里区司法局先后在后坑3个自然村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民小组调委会,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百米”。

“作为最基层,最与人民群众贴近的调解组织,主动作为、主动调解是村民小组调委会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陈志强向记者回忆道,2016年莫兰蒂台风登陆厦门期间,后坑社区一处厂房楼顶大型广告牌连带女儿墙(一般是指建筑物屋顶四周围的矮墙)一起砸落,砸毁10多辆车。得知此事后,村民小组调委会主动介入,按照规范程序向保险公司、广告建设单位申请理赔,顺利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

金安社区调解员吴秀丹(左二)与其他调解员交流调解经验

紧跟百姓需求,推动党员干部服务基层,不断增强小区自治的活力,挖掘“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是湖里区探索基层治理创新的着力点。目前,湖里区已推动4386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小区报到,成立小区党支部342个、覆盖率达100%,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区一直坚持着先行先试的优良传统,在基层社会治理上亦是如此。去年,湖里区率先启动了小区调委会试点工作,首批在5个街道的11个小区成立小区调委会。之后,各社区陆续跟进,小区调委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统计,湖里区各小区调委会成立至今,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55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100%,真正打通了人民调解的“最后一步路”。

身边人化解身边事

在党支部引领下,小区调委会融合业委会、物业等多元力量,涌现出一支支热心、专业的人民调解团队,其中有小区党员、小区律师、社区民警、退休法官,还有德高望重的贤达人士以及志愿者……他们贴心耐心的服务,让小区居民真正感受到有话要说有人听、有事要做有人办、有了纠纷有人调。

詹世成,这位现年68岁、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就是康乐新村二期小区居民口中的“热心老詹”,也是这个小区的调委会主任。8年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本来可以在家安享晚年的他如今却在业委会里,为了化解小区居民矛盾纠纷而奔波。

康乐新村二期是厦门比较老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小区停车问题、楼上楼下出现漏水问题等时常引起居民纠纷。每次,詹世成都会深入了解情况,拿着一本笔记本及时出现在矛盾纠纷现场,凭借着过硬的调解技术一次次地将矛盾化解。

早在小区调委会没有成立之前,詹世成一直在做小区内的调解工作。如今,有了小区调委会,调解矛盾纠纷起来更加“名正言顺”。“原本,我们只是作为‘第三方’,在解决矛盾中都只是打‘感情牌’,如今有了调解协议,盖了章有了法律效力,居民对我们的工作更信服。”詹世成打趣地说,如今,他们调解员晚饭后几乎“不敢”在小区里散步,因为经常有居民拦住他们反映问题,一说至少半个小时。

和詹世成一样,金安社区的吴秀丹也是在退休后选择在小区发挥余热。

63岁的吴秀丹原是东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退休后跟随女儿来到厦门市金安社区。在这个厦门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矛盾纠纷频发一度成为困扰社区发展的难题。得知情况后,吴秀丹挺身而出,成为社区一名法律志愿服务者,还在社区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个人调解工作室,义务为居民调解矛盾纠纷。

像“秀丹个人调解工作室”这样设在小区的调解室,湖里区有12个。像吴秀丹、詹世成这样热心调解工作的党员,遍布湖里区346个小区。在他们的努力下,“有纠纷找调解员,能调解不打官司”已成为湖里区广大居民的共识。(本报记者 王淯滢 通讯员 郭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