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帮忙带孩子,是情分还是义务?
年轻人要跟老人多沟通 对于老人帮忙带孩子,63.4%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要跟老人多沟通,对老人多忍让;58.7%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要尊重老人,让老人心情愉快……“我希望孩子能好好孝顺我,万一要是身体有点什么毛病能帮忙治治。”万桂珍说。 潘允康认为,老人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给子女带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三代人都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老人,不应该把父母当成保姆一样对待,不要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儿女的孩子又让老人继续受累,所以年轻人应该感恩”。 解鹏菲认为子女应尊重老人,即使老人有些观念可能比较落后,但自己也是那样被带大的,要体谅老人,多与他们沟通。 吴蔷宇认为,除了必要的经济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老人、多和老人沟通,“有矛盾不要争吵,好好说话,商量着解决。另外也要多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 陈志林说,老人如果帮子女带孩子,子女应该心怀感恩,尽全力去配合老人,而不应该把孩子交给老人就不管了。在生活细节和精神上要对老人给予肯定、表达感激。 潘允康指出,老年人愿意给子女看孩子是一件好事,减轻了年轻人的压力。如果老年人不给子女看孩子,这既是一个家庭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社会人口庞大,现在养老、抚养孩子都是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要给人们提供各种方便,在舆论上给予支持和保护。”潘允康认为,对于“老漂”群体,年轻人更应该体谅和尊重,因为他们牺牲了原来的生活习惯、生活情境和生活环境。如果一个老人被迫跟配偶分开,过来给子女看孩子,更要面临生活情境的巨大变化。年轻人更要尊重他(她)的劳动,尊重他(她)的方式、想法和选择。 对于“老漂”群体,陈志林建议多呼吁年轻人了解他们的需求。 (中国青年报) 网言网语: @生活不是买卖:索取“带孙费”,是矛盾的集中体现,长期得不到尊重和理解,老人才动用法律武器。身为子女,必须好好反省,别让抚养之事击垮了家庭幸福。 @沉默的律政人:近年来,年轻人“经济啃老”“家务啃老”的情况明显增多,老人出于亲情考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子女做家务、带孩子无可厚非,但这绝非义务所在。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不能让习惯掩盖了法律,每一个家庭成员更应当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姬鹏:某种程度上,人情分寸把握得好,家庭关系就会很好,但这并不代表“义务的承担”就能甩手。无论是父母,还是亲友,人情的帮扶都值得感激。但是,不帮扶也是本分。没有人生来是被别人消耗的源头。人与人相处,最好的状态就是彼此给予。 @石述思:中国年轻人经常会把老人当成家庭的附庸,甚至免费保姆对待。其实,老人未必能带好孩子,而是应该有独立自主的晚年生活——如果身体康健更应如此。 @Z-宅:法理能通,情理难容。一家人何必这么斤斤计较呢,谁都是从小到老? @舍得:婆婆很好,从老家来带孩子,和公公分开,孩子生病时从来没有让我熬夜,我很感谢她。我每月给婆婆2000元作为生活费买菜,偶尔我自己还会买点,她和公公过生日过年给1000 元,平时她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还有给我们做晚饭,很辛苦,所以周末她和她同学周边游,长假回老家,我们就自己带孩子。双方都有私人空间,这样很好。 小贴士: 老人帮忙带孩子,你该怎么感谢他们? 虽然说老人帮忙带孩子大都出于自愿,但是作为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还是应该感激他们的,毕竟他们已经是一大把年纪了。那么,你会怎么感谢他们呢? 1. 每个月给老人生活费 虽然说很多老人都有养老金、退休金,不过有时候会拿点零花钱给孙子孙女买东西,再加上他们现在已经没有经济能力了,所以他们基本上是“算着花”的。所以,如果子女能够每个月再给老人一笔生活费的话,那么他们的日子就会过得更好些。 当然,具体金额子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关键是有这份心。 2. 全家去旅游的时候不会忘了老人 有些子女去旅游时也不忘把老人带上,当然是老人身体还比较好的时候。不然,如果他们本身身体就比较差的话,那就不适合长途跋涉了。 其实,有的老人可能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忙于生计,很少去旅游,现在好不容易有时间了,可能又没有机会,比如不太熟悉或者是老伴不在了。所以,如果老人身体还不错的话,建议子女能够带上老人一起去玩,这会让他们觉得晚年生活更有趣味。 3. 时常跟老人谈谈心 除了经济上的资助、时常带老人去游玩以外,其实,老人更希望得到晚辈的关心,比如哪怕是跟他们谈谈心、说说话,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 而那些基本不搭理老人的晚辈是很让老人寒心的,即使你给他们再多钱,可能他们也不会觉得你对他们好。 (快乐育儿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