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

2019-02-11 09:30:34 来源:人民日报

 

“一村一幼”全覆盖

让孩子们受到更好教育,掌握人生本领

“老师,我会念!”看着黑板上的字母“k”,讲台下一排排小手举得踊跃。

抵达昭觉县三岔河乡中心校时,已近正午时分。教室里,34岁的教务主任刘金贵领着65个彝族孩子,正认真读写拼音。

回彝乡当老师,是刘金贵人生最勇敢的决定。大学毕业后,在昆明工作的他月薪过万。可2011年的一堂语文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我妻子在昭觉当老师,有天请了病假。我刚好休假,就去替她上课。”自告奋勇的刘金贵,却在六年级教室败下阵来,“整堂课我使尽全力,胆怯闭塞的学生,还是一脸茫然。”

深受触动的刘金贵,不久就参加了特岗教师招聘,考入三岔河乡中心校成为小学老师。“彝乡要发展,教育必须跟上,让孩子们受到更好教育,掌握人生本领。”

刚开始,班里只有12名学生。“秋季农忙,家长让孩子收玉米,班里就只剩三四个了。”刘金贵说。

学前教育曾是凉山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短板,彝区孩子学汉语晚,语言障碍导致“学业困境”,“厌学—辍学”恶性循环斩而难断。

“控辍保学”倒逼昭觉县率先在全州探索学前教育。2014年,三岔河乡中心校成立学前班;两年后,“一村一幼”教学点顺利开办。“如今,小娃娃一年级前,都已读过3年学前教育。”刘金贵难掩兴奋。

正说话间,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冲出教室。三河村7岁的吉麻衣三看见记者,嘴角露出微笑。“会写自己名字吗?”他点点头,拿过记者的笔记本,一笔一画,认认真真。

“每天放学,吉麻衣三走1小时山路,顺便帮奶奶把马牵回家。”刘金贵告诉记者,老人供3个孙子上学,“地里活再累、再忙,也不允许娃娃缺一堂课。”

如今,凉山基本实现“一村一幼”全覆盖。大凉山深处,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就在刘金贵们默默坚守的岁月里萌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