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该如何设防?
界定模糊 制度建设需加速 根据我国《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1年颁布的《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情节严重的,甚至构成刑事犯罪。对于非法获取数据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在媒体曝光“社保掌上通”和“WiFi探针”等产业链后,3月16日,工信部刊文表示,已第一时间责令基础电信企业即刻关停报道中企业拨打骚扰电话的语音专线,停止违规号码透传,加强通信资源规范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还表示,为防范各类通信资源被用于电话扰民,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全面排查清理,严格规范语音专线管理,严查利用透传技术虚拟主叫号码的违规行为,对未通过鉴权的呼叫一律拦截。 此外,为加强手机APP个人信息保护,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配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做好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行动。采取日常技术检测和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强监管,加大对各类违规行为的处置和曝光力度,积极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切实规范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行为。尽管如此,仍有专家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涉及专业技术的问题在法律法规中尚存在界定不清晰的情况,导致相关法律法规在执行层面面临不少困难。 以此次微信与“抖音”和“今日头条”的事件为例,微信公众号“新闻实验室”创始人方可成认为,“抖音”和微信关于好友关系获取的争议核心在于cookie这个记录了用户数据的技术元素。“今日头条”将微信浏览器的cookie值设置为10年,这是一个非正常的时间范围,不仅如此,“今日头条”还通过将用户cookie值及分享者的信息回传到自己的服务器,从而留存用户信息。 “事实上,开放接口不应允许回传cookie。在我所参与的技术开发工作中,从来没有这样的操作。”译言网创始人、曾任美国甲骨文公司工程师赵嘉敏说。 “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健全相关公开透明的隐私提醒制度,例如要求企业公布上述提示信息,以保证用户信息安全的知情权,同时加快法律法规的更新频率和加强依法监管,确保维权申诉渠道畅通无阻。”方可成说。 长平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王长勇建议,支付宝、微信、微博等作为互联网的数据平台企业,应对下游企业“设置准入管制”或者“设置准入权”,从而使平台成为一个“自律监管者”,进而强化数据安全的可靠性地位。 (经济参考报) 新闻延伸:未成年人该如何安全上网?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个人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收集、存储在网络空间,再在不知不觉中被泄露,这些信息包括姓名、通信记录、消费记录等。在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日渐频繁之际,如何保障未成年人安全上网?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 信息泄露现象普遍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段丽(化名)越来越担忧信息泄露。段丽的孩子正在上初中,为了更好地辅导孩子,她经常上网浏览一些与教育有关的信息,例如学习辅导、成绩预估、学校报考信息等。 不过,要想进入网站了解这些相关信息,段丽会被要求填写孩子所在的学校、年级、成绩、报考学校意向等信息。有时通过网站的对话框咨询问题后,由于填写了电话号码,段丽会频繁接到推销辅导班的电话或其他服务信息。 “为了咨询,我第一次在某网站填写了电话号码后,几天时间里接二连三接到了许多陌生电话,这些电话来自不同的机构。有些询问孩子的信息,有些宣传辅导机构,还有一些已经知晓了孩子信息向我分析情况,这是最令人感到害怕的。”段丽对记者说。 从此以后,段丽在浏览一些必须填写有关信息的网站时开始谨慎起来,但仍然防不胜防,经常会接到陌生电话。她常用的手机软件也会收到相关广告推送。 此外,段丽还发现,孩子在上网查阅学习资料时,网页上会时不时弹出一些不适合孩子浏览的推送。“有一次,孩子在查作文范例、名人事迹等资料时,一些网页会推送游戏广告。并且这个游戏广告不能关闭,画面有一些血腥。”段丽回忆,还有一些广告在网页的边缘充斥色情信息,且不易点击关闭,“有的画面上呈现的关闭键是假的,其实是另一个位置。在点击假的关闭键后,网页会跳转到不适宜孩子阅览的页面,令人心悸。” 值得注意的是,段丽的经历并非孤例。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正深陷信息泄露的忧虑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