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的福建实践

2019-07-22 11:04:43 来源:福建法治报

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的福建实践

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新福建

发布会问答精彩看点:

1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以“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的福建实践——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新福建”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围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脱贫攻坚和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全面奔小康,以及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等方面提问,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于伟国,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唐登杰,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回答了大家的问题。

发布会答记者问现场

记者:近几年来,福建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效?未来如何深化相关工作?

于伟国:三年来,《福建方案》部署开展的38项重点改革任务,均已经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一些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有22项经验向全国推广,基本实现了“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的要求。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了生态省建设战略,可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孕育之时,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就已经在福建广为传播,而且日益深入人心。这为我们开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非常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

我们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比如,创新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过去流域治理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人为的行政分割,现在我们打破行政分割,把全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下游受益地区要补偿上游,沿海地区要补偿山区。再比如,我们创造提出了绿色金融,其中一个产品是“福林贷”。“福林贷”是林业金融产品,主要是针对林农的林权分散、零星,抵押贷款难、权益变现周期长的痛点和瓶颈问题,通过村委会牵头成立林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集体承包的林地,通过林业合作社把规模做大,再和金融机构提出贷款需求,同时政府成立相应的中介组织提供担保,这样林农也就更容易享受到了金融支持。我们突出重点攻坚,打好水、大气、土壤三大保卫战,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是最普惠的、最平等的,人人都能获得、人人都需要。

具体来讲,我们打好水、大气、土壤三大攻坚战,就是一手抓分子减量,也就是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一手抓分母增量,也就是不断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来扩大环境容量,进一步整体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福建还大力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生态环保工程投资工程包,这三年来,我们搞了几十个生态环保工程投资包,通过第三方综合治理来解决一些突出的环境污染治理“硬骨头”。福建建设了全国首个生态云平台,实现对全省的生态环境数据的实时全程监测和汇聚整合共享。

记者:福建在推进创新创业创造“三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着力点在哪里?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福建将如何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于伟国:“三创”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重要要求,这和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也是对福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在福建,包括创新在内的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党委、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现在都形成了高度共识。我们的发展一定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为主要驱动力,改变过去那种拼资源、拼要素、拼环境的粗放式发展老路,走内涵集约发展道路。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各级党委政府要做的是致力于营造一个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努力把每个城市都打造成一个创新的大孵化器,这是党委政府的一个主要工作目标。在这里,创新的各种要素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集约、聚集,并通过市场得到最优的配置。创新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瓶颈问题,要通过党委政府及时打通,这是我们的责任。再就是培育创新主体,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上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源和力气,这样企业的创新力量增强了,全社会创新的实力就会大大提高了。

福建目前正在做这样几件事儿:一是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贯通的体制机制。我们致力于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把产学研用贯通,把“任督二脉”打通。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政府要通过政策,通过有限但必要的资金“四两拨千斤”。并且以“用”为本,产学研最后都要落实到“用”上,不同的高校、不同的科研机构、不同的科研创新人才,都围绕在“用”的最终环节聚焦发力。凡是不利于使用、不利于人才的价值效益进一步体现和实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进行清除,这个方面我们要扮演“清道夫”的角色,大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二是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支持。这几年,福建省政府推出了研发投入奖励,企业在上年基础上当年新增的研发投入,根据新投入的增长比例,政府再给予不同比例的奖励,鼓励企业在研发上投入更多的力量。对研发投入进行绩效指标挂钩的分段加计,不仅要看投入多少,还要看研发投入产出的绩效如何,绩效好的再进一步支持、鼓励奖励。目前,全社会的创新潮正在兴起。我个人有个不太准确的感受,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潮非常浓厚,现在创新潮就像当年创业潮一样,这个势头在福建非常明显,家家企业都在谈创新。要不要创新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怎么创新。各个企业、各个高校,科研人员都在想我的创新发力点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关键是要找准关键点,这个点找准了,创新就会有新成效、新突破。当然,创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委政府要不断地支持、培育、鼓励各类社会主体、企业、人才的创新。

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家都在争人才。我们觉得人才关键还是要培育,关键还是在使用。如果一时争来了人才,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这个人才在你当地也不可能长久,甚至于少数人才慢慢也会不成其为人才了。所以,关键要给人才提供舞台。人才的价值,从福建来看第一位的不是待遇,而是使他的才能、才华得到充分施展,人生的价值、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现阶段创新潮中,人才的主要价值取向。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适应人才的这种新追求、新进步。我们要出台更多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让人才在八闽大地不断培育壮大、不断发挥他的价值和作用。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有“3个7、1个8”,70%的GDP、70%的税收、70%的科技成果,80%的就业都是民营企业创造的,福建的民营企业是支撑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证明,我们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始终给予大力支持、充分鼓励,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我们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一是,进一步破壁垒。就是把各种要素的获取、准入的许可、经营运行等,破除各种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显性的、隐性的各种障碍。二是,进一步优服务。民营企业和各类企业同等对待、公平竞争,消除任何歧视。同时,我们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5条措施,出台了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的10条措施,进一步优化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减少民营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进一步促技改。福建的民营企业大部分在传统产业领域,当前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省政府在前几年拿出80亿元技改基金的基础上,今年又拿出100亿元的技改基金,来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推动实现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也能成为朝阳产业、成为新动能。福建众多的纺织、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企业,运用了新技术、新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等,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者、领头雁。这些例子在福建非常多。四是,进一步减税费。今年力度更大,民营企业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他们在新时代加快发展提供了快车道,插上了新翅膀。

记者:福建近些年脱贫攻坚方面进展如何?如何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能少?

唐登杰:福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著名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它的会址就在龙岩市。全省84个县中有70个老区县,其中原中央苏区县37个,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苏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近期有些影视片,比如《绝命后卫师》等影视作品也都反映了当年这段历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刚才于书记的讲话中也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率先率领当地人民开启了脱贫攻坚的征程,提出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四下基层”和“坚持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重要扶贫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扶贫理念与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摆脱贫困》一书,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总书记特别关心老区苏区发展,也特别牵挂我们福建老区苏区如期奔小康问题。他多次强调,“老区苏区的红土地孕育了革命,也孕育了革命老前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忘记老区,就是忘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今年3月10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会议审议时,再次强调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再次要求我们“要饮水思源,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

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我们制定实施了《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并从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推进山海协作、推进产业发展和培养各类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大大促进了我省老区苏区发展。

近年来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是以老区苏区为重点加大了各类政策的倾斜扶持力度。首先是基本解决了老区苏区要想富先修路的问题,实现了市市通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同时也实现了全省乡镇通电通水通气和宽带网络入户。我们着力改善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推动教育、医疗、科技、人才等优质资源向老区苏区流动。我们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充分发展老区苏区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大力推动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林产加工、机械装备以及专用设备等千亿级的产业集群,这些进一步增强了老区苏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我们大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推动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福建农村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调查的110万人,已经降到2018年底的465人。目前我们省的老区苏区面貌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老区苏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记者:福建是国家公园的十个试点之一,在国家公园管理上福建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国家公园建设上有什么新进展?

张志南:2016年6月,武夷山国家公园获国家批复,成为全国十个试点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涉及武夷山、建阳、光泽、邵武等四个县(市、区),包含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的保护地。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抓紧抓实。我们成立了省政府直属的专门管理机构,理顺了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完成了确权登记,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编制了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组建了综合执法队伍,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有效保护了武夷山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我们将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和国家批复的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关系,按期全面完成各项试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