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相亲平台消费陷阱
投资诈骗:低投入高报酬诱惑人 此类骗子往往通过网络寻找收入尚可的白领作为目标人群,通过交流后称自己是海外证券、投资或大型公司内部员工有相关信息,会以低投入得到高额的报酬作为诱惑,而实际是为了骗取他人大量经济财产。 诈骗特点:诈骗方多称自己是证券、投资公司等内部人员,行骗目标为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网友。利用虚假IP地址、英文邮件等取得初步信任。联系不久即开始炫耀自身的投资获利丰厚,希望一起进行投资。承诺潜在受害者事先支付一笔费用后可获得数量可观的佣金。如网友起疑,提供虚假身份证、海外电话号码、伪造相关证件等方式博取信任,要求汇款;或以网友不正当收入作为威胁促其就范。 目标对象:投资理财类的诈骗主要是针对收入水平尚可、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年轻白领群体。 防骗要点:不要相信任何所谓“内部消息”去委托他人进行投资理财。对于炫耀自身投资获利丰厚的人需要提高警惕。投资理财一定要自己亲自研究了解,或找身边靠得住的亲朋好友推荐,不能轻信对方的说法。 观点采撷: 以法治“填平”相亲市场的消费陷阱 在网络时代,相亲平台能够集纳海量的有意向相亲的单身男女信息,原本确实可以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一个交友、相亲的好平台。然而,一些相亲平台却利字为先,偏离了服务属性,花招出尽只为诱导消费者掏钱,为其营造出表面温柔实则凶险的消费陷阱。有的相亲平台甚至成为犯罪的温床,为婚恋诈骗行为提供了多重便利。此外,相亲平台的不自律还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婚外情、一夜情等不良社会现象。 如今,某些相亲平台的消费陷阱可谓五花八门,消费者在这些花招的忽悠胁迫下,如同砧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比如,为了让消费者就范,相亲平台会启动电话短信“轰炸”;到店不签约,营销人员把消费者困住数小时;还存在先交钱签字才能看合同、服务与承诺不符的消费陷阱。 这些消费陷阱已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目张胆地侵犯消费者权益。但近年来,它们广泛存在于一些相亲平台上,已然成为顽疾,其背后原因不少:一方面,很多消费者维权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即使出了事想到要维权,也会因为举证方面的困难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方面,那些无良相亲平台经过多年“市场历练”,积累了不少欺诈消费者的“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回避自身责任的手段,在接到投诉时往往能以“平台免责条款”将责任推卸掉。上述两方面原因,都或多或少折射出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的影子。 要治理一些相亲平台消费陷阱问题,正如一些专家建议的,应由民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和市场监管部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法治社会岂能任由无良相亲平台横行,有关部门理应行动起来,加大惩治力度,增加相亲平台的违法成本,以法治“填平”相亲市场中的消费陷阱。惟此,我们才能期待相亲机构能真正帮助更多有情人成为眷属,当好“成人之美”的红娘角色,而不是唯利是图的黑中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