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点绿成金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南平实践

2019-09-12 10:36:41 来源:福建法治报

从水患之地到富美南平的华丽转身

发布会信息摘要

主持人:

卓少锋(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

发布人:

袁毅(中共南平市委书记)

伍斌(中共南平市委常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张培栋(中共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主要内容: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平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发展有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9月12日讯 9月5日上午,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南平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围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南平实践——加快建设富美新南平”这个主题,介绍南平市70年来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南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弘扬老区苏区精神,艰苦奋斗、实干拼创,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闽北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色之变。南平是闽江之源、福建的生态屏障,有“中国竹乡”“南方林海”之美誉。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先后十七次到南平调研指导,要求南平“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这些年来,南平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路子。目前,南平的森林覆盖率达78.29%,主要水系Ⅰ—Ⅲ类水质比例100%,空气质量连续四年居福建第一。生态“高颜值”也促进了发展“高素质”,南平的GDP从建国初期的7995万元增加到1792亿元,财政总收入从不到1千万增加到13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交通之变。早些年,南平山高路陡、林密沟深,交通十分不便。这些年,南平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通车里程位居全省第一;铁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也居全省首位;闽江航道、武夷山新国际机场都在加快建设。随着立体交通体系的加快完善,南平南接“珠三角”北联“长三角”的战略通道作用日益凸显。

水美之变。南平水系发达,但城市防洪等级不高,过去常常受洪灾侵袭。这两年,南平结合水生态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国率先推进“水美城市”建设,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人水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客厅,并延伸至水美乡村、全域水美,实现了从水患之地到水美南平的华丽转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防抗今年的暴雨洪灾中,南平的水美工程经受了考验,有效发挥了防洪保安的生态功能。

小康之变。南平是山区、老区苏区,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南平占了5个,是脱贫攻坚任务比较重的地区。近年来,南平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实现基本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07元增加至3.2万元,年均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55元增加至1.58万元,年均增长12.1%。去年,建档立卡的12.8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4个“脱帽”,最后一个政和县今年也将“摘帽”。

2016年南平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南平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南平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省委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战略部署,选准做优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现代绿色农业、旅游业、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七大绿色产业,创新推进“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建设,先后获得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等国家级绿色“金牌”。

现在,南平已经初步构建起一个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2018年七大绿色产业完成固投占全市的56.4%,七大绿色产业规上企业数量占全市的81.5%。创新“武夷品牌”建设,解决了“好产品如何卖出好价钱”的问题;创新“生态银行”建设,解决了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问题;创新“水美经济”建设,解决了发挥特色优势形成持续有效投资拉动的问题。“南平市连续19年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助力精准扶贫”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违规开垦茶山、竹排罢工、库区用电秩序、城乡人居环境等一批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记者 魏青 谢梦远 吴怡星 实习生 邱祖辉 摄影 裴敏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