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点绿成金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南平实践

2019-09-12 10:36:41 来源:福建法治报


答记者问

记者:南平在全国首创点绿成金的“三大创新”很有新意,请详细介绍一下南平是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

袁毅: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就叮嘱我们“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但绿水青山不会自然而然变成金山银山,需要一个转化的路径。南平的“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三大创新,就是结合南平实际,从南平的特色优势出发,对青山变金山转化路径的探索,目的就是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变成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

第一个创新是“武夷品牌”建设。南平优越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副产品基本都是绿色的、有机的,但长期以来,海量的优质农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总书记当年到南平调研时,就要求我们“突出打好‘大武夷’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我们从2017年开始,在统一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四个统一”要求(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品牌、统一营销),实施“武夷山水”品牌建设工程。凡南平境内,经统一检验检测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的农副产品,由政府统一授权使用“武夷山水”公用品牌,统一对外宣介营销,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比较好的实现了既富民又强市。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认为,南平作为一个地级市,系统谋划“武夷品牌”建设在全国是个创举。

第二个创新是“生态银行”建设。南平自然资源富集,但如果不转化,这些资源就是躺在山上、搁在田里的沉睡资源,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并未体现。为此,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指示,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式输出的模式,搭建了一个资源变资产变资本转化平台,前端将过去分散在不同所有者手中零散、碎片化的自然资源进行集中收储,中端通过规模化整治提升成优质资产包,后端委托专业运营商对接市场、对接项目,引进社会资本助力点绿成金。目前,我们已探索形成顺昌“森林生态银行”、武夷山五夫镇“文化生态银行”、建阳“建盏生态银行”、延平巨口乡“古厝生态银行”等多种模式。国家自然资源部充分肯定我们的做法,拟将生态银行作为部级试点深入推进。

第三个创新是“水美经济”建设。南平全市有大小河流700多条,10个县(市、区)至少都有一条以上河流穿城而过,主要河流水质都在二类以上。但长期以来,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不少专家说,南平水资源的价值不亚于森林资源的价值。前面我介绍了我们通过建设“水美城市”实现“水美之变”,很好地补齐了城乡建设短板,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国家水利部正以南平为样板,编制《水美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为全国推广制定标准。接下来我们的重点是加快“水美城市”向“水美经济”跃升,通过创新“商、居、文、游”一体的水岸经济模式,既不断完善城市设施、功能,又打造一批亲水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源源不断策划实施新项目,实现城市颜值与产业价值的“双提升”,激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记者:请问南平在地区财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伍斌:南平是老区苏区,又是后发地区,但近年来南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一是先行为本。“要想富,先修路”。多年来,南平市始终秉持“经济发展,脱贫致富,交通先行”的发展理念,致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全市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省首位,建成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是入规为先。实施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首先要把这些项目列入国家、省上的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有46个项目列入中央和省上的规划,最近我们又围绕“十四五”规划策划上浦高速、温武吉铁路、昌福(厦)铁路等重大项目。

三是接续为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举全市之力推进高速、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安排基础设施项目392项,总投资占重点项目50%以上,为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接续滚动发展打好基础。

四是创新为要。就是创新融资建设方式,这是我们取胜的关键所在。我们采取的建设模式有:用省市合作模式建设福银、浦南、宁武、京台5个国高网项目,用BOT方式建设武邵、邵光、延顺、南平联络线、顺邵等5个海西网项目,用PPP模式招商武沙高速公路;我们施工方式有:通过代建监理一体化实施武夷新区绕城高速公路项目,通过设计施工总承包实施国道353松溪葫芦门至白马岭等道路;我们的融资渠道有:土地收储运作、发行企业债券、引进社会资本、推进银企合作等,成功引进项目民间资本金45.82亿元,通过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滚动融资近100亿元。

记者:近年来,南平市把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大力发展的七大绿色产业之一,请问南平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情况?

张培栋:近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8年,预计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60亿元,居全省山区地市第一名(全省第六位)。今年1-6月,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49家,实现营业收入73.6亿,同比增长10.2%,特别是演艺娱乐业和以建盏、根雕、创意茶盘为代表的闽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较好。

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大力发展的七大绿色产业之一,于2017年制定了《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的战略目标,重点围绕抓龙头、抓项目、抓平台,有力推动文创产业提质增效。

抓龙头,就是要解决文创企业“星星”多“太阳”少、有“船队”无“航母”的问题。近年来,南平把抓龙头、强骨干作为增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政策支持、搭建平台、梳理规划、跟踪服务等措施,培育了邵武味家竹木、浦城铭塔玩具等1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印象大红袍今年获得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化企业;引导建盏企业“规下”转“规上”18家,有力带动整个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2018年,建盏武夷山水品牌估值达151.8亿元。

抓项目,就是要解决文创产业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的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共引进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文旅融合项目44个,总投资额达260.8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7个。重点引进建设朱子博物院、建盏小镇、影视基地等一批示范带动效应强、成长空间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

抓平台,就是要解决文创产业规模集聚程度不够和形不成规模问题。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武夷新区与延平新城两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推动规模集聚、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南平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于8月挂牌,目前聚集了思凯文化传媒等创新型文化企业20余家。下一步,我市将研究扶持园区发展的专项措施,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产业链、金融平台三个维度的增值服务。

记者:请问南平这些年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本地的情况已经采取了哪些特色措施?有哪些商机与海外客商共享?

伍斌:南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抓了四项工作:

一是立足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全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与生态资源相得益彰的七大绿色产业,过去20年经济增长了10倍,单位GDP能耗下降38%,增长方式、动力、动能正在加速转换。二是久久为功筑牢绿色屏障。坚决打赢水、大气、土壤三大保卫战,主要河流I—III类水质比例100%,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100%,医疗危废处置率100%。三是尊重自然打造绿色城乡。南平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面积的29.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4平方米;森林蓄积量达1.73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同时,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四是与时俱进创新绿色机制。45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完成45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改革任务,特别是扎实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加速绿色发展地方立法,出台4部地方法规,创新“惩治·修复·联防·教育”四位一体生态司法“南平模式”。

南平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开拓创新,采取了一些特色措施:比如,生态审计方面,在全省率先开展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被国家审计署列为改革“抓得好,抓得实,抓出成效”的全国典型。生态巡察方面,整合5支监管力量,设立大数据中心和“生态110”举报中心,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并探索实施综合执法,线上线下同步反馈处理问题,做到生态管护全覆盖。生态工程方面,实施全国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田园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厚植生态优势。生态价值核算方面,全面完成武夷山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打造山区核算样本,初步核定武夷山市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2324亿元,人均101万元。

南平经过这么多年的绿色发展,有大量商机可以与海内外客商共享:第一,南平是宜居、宜游、宜养之城,境内山好水好生态好,有国家3A级以上景区55家,是茶文旅融合的创业基地、养生养老产业的度假胜地。第二,南平是兴业、兴商、兴贸之城,我们梳理策划了294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七大产业支撑项目,并按照国务院批复,围绕行政中心搬迁正加快建设武夷新区,期待各界共建闽浙赣交界区域新兴的中心城市。第三,南平是创新、创业、创造之城,我们着力制定更优惠的政策,设立首期规模不低于30亿元的产业基金、3亿元绿色产业发展资金以及2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全力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