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焕发红色新动能 建设绿色新龙岩

2019-09-19 11:33:58 来源:福建法治报

龙岩市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总收入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300多倍、3000多倍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9月19日讯 9月18日,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龙岩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围绕“焕发红色新动能 建设绿色新龙岩”主题,发布会介绍了龙岩市70年来取得的成就。

传承红色基因,70年来,龙岩这片红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经济大力发展。建国初期龙岩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业占主导地位。但至2018年,龙岩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0.2:47.9:41.9,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岩市秉承新的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进一步优化提升烟草、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全力推进有色金属、机械装备、文旅康养、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特色现代农业等六大现代产业发展。2018年,龙岩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有1205家,上市公司7家,高新技术企业195家,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入选新一轮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产业的发展持续推动了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2018年龙岩市国内生产总值2393.3亿元,财政总收入296.8亿元,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300多倍、3000多倍。当前,龙岩市正在加快上述的“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建设,着力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支撑龙岩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产业”。

发布会现场

大力建设基础设施。龙岩是山区,重重山峦曾经是老区人民走向世界、走向开放的道道屏障。“要致富先修路”,为此,龙岩市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先行,从1957年鹰厦铁路贯通漳平,到新世纪以来掀起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热潮,先后建成通车里程673公里的7条高速公路、营业里程744公里的7条干线铁路(包括3条高铁)和1个冠豸山机场,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干线、村村通客车。得益于交通的便捷,龙岩开放步伐持续加快,一大批海内外客商来岩投资兴业,龙岩连续8年被海关总署评为全国外贸百强城市;一大批台胞台企在这里登陆,建成了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三年在参评的全国28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中排名第一。近年来,龙岩市又持续深化基础设施建设,龙岩至广东龙川的双龙铁路将于近期开工建设,龙厦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正在顺利推进,龙岩新机场已经进入选址报告空军会审阶段。届时,龙岩将成为对接东部沿海、拓展中西部腹地、贯通粤港澳大湾区,带动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绿色交通”枢纽。

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破房漏屋稻草房,坑洼泥路羊肠道”是解放初期龙岩城乡的真实写照。龙岩市城镇化水平仅为6.7%,但到2018年,龙岩城市建成面积达14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7%;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近62平方公里,路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8公里多,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龙岩成功创建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当前,龙岩市正围绕着“产城人”融合发展和龙岩市“一市两区三组团”城市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新罗区、永定区同城化发展,建设龙雁、高坎、古蛟三大组团,不断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使龙岩成为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

大力改善民生福祉。建国初期,“老、少、边、穷”是龙岩的代名词,人民生活十分贫困。70年来,龙岩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2018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建国初期的不足百元,分别增加到35759元、17154元。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不懈抓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平集体林权改革,长汀水土流失率由1985年的31.5%下降至2018年的7.95%,形成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长汀县顺利摘掉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武平县林改“惠林卡”林业金融创新经验被作为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第一批成果向全国推广,武平县也实现由福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到省“县域经济十佳县”的华丽转身。

(记者 魏青 谢梦远 摄影 邱祖辉 裴敏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