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来”的盲盒
前景广阔 众多商家涌入潮玩市场 盲盒最早起源于日本,是潮流玩具的一种。目前在中国最大的潮流玩具运营商为泡泡玛特。 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开始公司是做潮流生活百货的,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潮流玩具比较受欢迎,2015年时迎来了意外大卖,因此公司将目标用户锁定在18~35岁之间有消费能力的女性白领、将品类聚焦于潮流玩具。 Molly系列是当前人气最高的盲盒玩偶系列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Molly的销售量突破500万个,若以均价59元计算,Molly的销售额将近3亿元。Molly背后的操盘手、国内盲盒产业最大的推手之一——泡泡玛特公司在登陆新三板之后,业绩一路飙升,公司的销售毛利率超过55%。截至今年9月,泡泡玛特拥有超过110家直营门店521家机器人商店,覆盖全国53个城市。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商家涌入潮玩盲盒市场,这些商家更多的是从前单纯兜售潮玩、礼品、杂货的零售商,如19八3、dream castle、酷乐潮玩等。此外,进驻中国多年的玩具零售商玩具反斗城也推出了盲盒,日用杂物店名创优品也合作IP,推出芝麻街和三只熊的合作款盲盒…… 观点采撷: 盲盒被炒高40倍 风险谁看到? 盲盒这个在年轻人中相当流行的小玩意儿,在舆论场上又一次“火”了起来。当一个原售价约在39元~79元的盲盒玩具,能够在二级市场上被炒出高于40倍的“天价”时,哪怕是此前从未接触过这一领域的人,也很难不为之侧目。 无独有偶,就在盲盒因为市场炒作的火爆进入公众视野的同时,在一系列App的助推之下迅速升温的炒鞋现象,也受到了大量关注,甚至出现了看起来颇像那么一回事儿的价格“K线图”,其中某些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更是在飞涨中成就了不少“炒鞋富翁”,令此前并不看好这一市场的投资人士大跌眼镜。 面对这样的场景,肯定有人不禁要问:像盲盒、球鞋这些原本风平浪静,甚至之前算不上大众、主流的爱好型市场产品,为何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市场炒作,这种炒作又为何能够将市场价格推向如此夸张的高点?事实上,任何能够在市场上流动的商品,一旦具有受到消费者欢迎的稀缺性,便必然会招来那些专门利用这种流动性与稀缺性赚钱的“炒家”。盲盒与限量款球鞋这种深受年轻人欢迎,又存在一定稀缺性的产品,伴随着市场发展壮大,可以说必然会得到投机者的“青睐”。 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有其内生的合理性,却未必对市场的健康成长能起到正面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些市场中利用标的商品进行投机交易的“炒家”,和那些单纯地为了满足个人爱好购入标的商品的消费者,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正因如此,这两个群体的取向、目的与利害也绝不可能一模一样。有些时候,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活动或许能够使双方得以“双赢”,但也有一些时候,某些市场现象可能只对以投机获利为目的的交易者有利,而令单纯的消费者叫苦不迭。 关于消费者与“炒家”之间的关系何时较好、何时较坏,存在一个粗略、基本的规律,那就是市场交易越不便利时。消费者便越倾向于将“炒家”视作为自己提供便利的合作对象,而市场渠道越健全、越通畅,消费者便越倾向于将“炒家”视为毒瘤。譬如在潮牌领域,因为国内消费者很难直接通过官方渠道购买一些只在海外线下实体发行的商品,只能与身在海外的“炒家”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明知“炒家”赚取了较多的差价,消费者也不得不依赖他们。然而,在盲盒、球鞋这种消费者不需要门槛就能接触到正规销售通路的领域,“炒家”的存在便相当于挤占了他们直接获取限量型产品的通路,并且人为地抬高了他们通过二级市场获取心仪商品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矛盾。与此同时,一些不甘心于被“炒家”操纵的普通消费者,也很可能会因为价格上涨带来的暴富诱惑,加入到“炒家”的行列之中。 然而,与由真金白银、股票期权构成的传统市场不同,这些消费品二级市场上的标的物价值,终究缺乏实打实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它们的价值都是由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决定的,这意味着——如果此类市场被投机、炒作的心态绑架,以至于炒作者越来越多,纯粹的消费者越来越少,其市场价格便会在“盈利”的预期下不断推高,形成纯粹由观念堆砌出来的泡沫…… 如果说盲盒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展现出太危险的一面,主导价格的因素还是以产品本身的稀缺性为主,那么炒鞋市场则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金融化”信号,不少年轻人确实投入了大量积蓄,抱着“暴富梦”在球鞋交易市场上频繁活动。对此,社会还应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风险,并想方设法对这类市场加以引导,方能避免“市场崩盘”对年轻人造成的不良影响。 (杨鑫宇 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