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漳浦县公安局绥安派出所倾力打造社区(乡村)110品牌

2020-06-21 00:57:47 来源:福建法治报

做群众家门口的“守护者”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6月20日讯 全市派出所和网格民警考评均位居前列;全县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考评稳居第一;县城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7%以上……这是2019年以来,漳浦县公安局绥安派出所交上的成绩。

作为漳浦县城所在地,绥安镇人口近20万。人多带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为了全面提升绥安镇的社会治安管控能力,绥安派出所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米”,不断完善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打造社区(乡村)110品牌,形成了共治善治的新格局。

“我们通过城乡网格治理新模式,将社会治理的重心前移,努力为居(村)民打造家门的派出所,让群众的生活大小事都能就近、快速得到解决。”绥安派出所所长李继伟如是介绍。日前,记者走进大埔村,实地感受其口中的网格治理新模式。

一到大埔村的乡村110网格员工作站,就能看到便民服务区、咨询区、等候区、调解室等被有序的划分开来,一眼望去就像是个“迷你”派出所。为村民办理户口、缴纳水电费、警情的前期处置、信息收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等,都能在这个仅100平米的工作站里完成。

在挂满众多工作流程图的墙上,一面印有“心系百姓办实事,解户籍后顾之忧”的锦旗尤为醒目。这是去年底,大埔村村民张某为感谢驻村网格民警郭警官和警务助理解决了她四十几年来无户口问题而送来的。

原来四十几年前,从绥安镇大埔村嫁给漳浦县旧镇镇的张某,在婚后迁户口时却不慎将户籍档案遗失,导致之后一直无法落户,“黑户”了四十几年。

“我们在做人口信息采集录入时,知道了张某的情况,在确定张某所言属实后,就开始组织社区民警、警务助理和网格员走访了解和入户调查。”大埔村“乡村110”网格民警说,为了找到相关证人、证据,他多次到旧镇镇和绥安镇的户籍部门调取资料,翻阅查找旧档案,终于在大埔“乡村110”工作人员一致努力下,短短一周内,张某就得以入户并拿到身份证,结束了其四十几年的“黑户”生活。

大埔村“乡村110”建设,只是绥安镇打造的“社区(乡村)110”的一角。现如今,绥安镇辖区37个社区(村)都配备有警务助理、网格员、治安巡防队、法律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和信息员队,把警务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

“自去年大力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2+N模式以来,有矛盾纠纷的时候,我们的警务助理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对现场情况进行拍照、反馈并进行初步调解。”李继伟介绍,近半年来各村(居)的大部分矛盾纠纷实现就地化解。其中,府前世家小区的金牌调解搭档——“伊刘”组合,更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典范。

老伊今年71岁,是一名退休干部,也是一名志愿者服务队队员;老刘今年63岁,是一名退休刑警,被小区聘任为网格员,两人配合默契,在小区威望很高,尤其擅长化解各类邻里纠纷。

该小区3号楼楼上楼下两户业主因为马桶位置造成的噪音引发纠纷,“伊刘”组合上门调解,引导双方各退一步,成功化解矛盾。在二人的努力下,近半年来,整个小区的110报警数为零,矛盾纠纷全部实现内部调解消化。

“我们所积极挖掘居民中拥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且富有工作热情的退休干部担任社区网格员,推动社区(村)居民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使之成为派出所服务群众和矛盾调处的中坚力量。”李继伟对记者说,“伊刘”组合只是漳浦城乡社区网格治理的一个缩影。

在“2+N”合作机制的大平台作用下,绥安派出所通过“乡村110”全面开展采集基础信息、收集社情民意、排查整治安全隐患、排查化解纠纷矛盾、宣传政策法律法规、代办公共服务等工作,形成了全民共治善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

(本报记者 黄杰 通讯员 刘琳 沈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