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武夷山国家公园人民法庭成立一周年侧记

2022-11-21 11:07:03 来源:福建法治报

法护青绿 春山可望

——武夷山国家公园人民法庭成立一周年侧记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1月21日讯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生态”是武夷山市一张靓丽的名片。2021年10月,武夷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

2021年11月,武夷山法院创新设立全国首家以“国家公园”命名的人民法庭,武夷山国家公园人民法庭立足武夷山“国家公园”“双世遗城市”的地域特点,通过创新“三绿”生态司法工作网络,构建“三一”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突出武夷岩茶品牌优势,创设“513涉旅审判工作机制”,精准护航国家公园建设。

立足国家公园,全力助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之前通过‘百度’,知道金线兰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可以做药材,就到国家公园里去采摘,但不知道这是犯法的。我很后悔,我认罪认罚,今后肯定不会再犯这种错了!”滕某悔悟道。

这是武夷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后,首例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刑事案件。该案依法判决,是国家公园法庭通过“亮绿灯”“布绿网”“打绿码”的“三绿”生态司法保护工作机制精准护航国家公园建设的一个缩影。

目前,国家公园法庭通过“亮绿灯”,出台《生态司法保护“绿色家园”行动方案》,设立国家公园“巡回审判点”,开辟涉生态案件“立、审、执”绿色诉讼通道,巡回审理涉生态案件114件,召开涉生态联席会12场;“布绿网”,设立“驻河长制办公室法官工作室”,与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有效衔接,形成“法庭+国家公园+乡镇”全覆盖生态保护网络,诉前化解涉生态纠纷95件。

守护文化名片,努力促进武夷文化繁荣发展

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是全国唯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汉朝时期王城遗址。武夷山市五夫镇是朱子文化遗存最多的地方,有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国家公园法庭以闽越文化、朱子文化为着力点,分别在闽越王城遗址兴田镇、朱熹故居五夫镇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推行“三审合一”模式,法官定时驻庭化解纠纷。

国家公园法庭选派业务能力强的法官担任五夫镇、兴田镇的“法律特派员”,每月驻村一次,将纠纷预约调解、调查阵地延伸至村落,诉讼率平均下降37.2%。

“文化遗产保护,重在‘源头预防’,难在‘联动守护’。”国家公园法庭庭长陈妃说。为此,法庭联合文物保护单位出台《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工作方案》,加强部门信息互通,做好文化遗存矛盾评估和纠纷化解工作。在审理“武夷茶博物馆”建设用地纠纷案件中,主动靠前、联动联调,促成案件高效顺利解决,助力市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彰显了护航茶文化的司法“加速度”。

国家公园法庭还汲取朱子文化、茶文化精髓,总结了“问源、扬和、谕理、循法”的“朱子·家”八字审判工作法,以及“正、清、俭、静”的“朱子·茶”廉洁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司法审判底蕴。

突出品牌优势,做大做强“三茶”统筹发展文章

茶旅产业是武夷山的两大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国家公园法庭开设涉茶涉旅案件“绿色窗口”,将司法服务窗口移至最前沿,涉茶涉旅纠纷就地受理、优先审理、线上解纷,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游客流动性大,驻留时间短,发生纠纷后心情急切,希望短时间得到解决。因此,高效是处理涉旅纠纷的首要要求。”正在景区南路口值班的法庭干警张慧云介绍,国家公园法庭梳理总结涉旅纠纷案件的特点,提档升级“513”涉旅审判机制,出台《武夷山市全域旅游纠纷“快处先赔”协同合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列支20万元旅游诚信基金,落实“快处先赔”,预先解决旅游纠纷化解的“后半篇文章”。

“武夷山水称奇绝,历历仙源路可通”。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矛盾纠纷,国家公园法庭为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服务品质,打造“无假日”旅游巡回法庭,将“老品牌”打造出“新亮点”。在旅游民宿集中村设立“共享法庭”,探索调解协议线上司法确认,聘请旅游从业人员担任特邀调解员、陪审员,建立涉旅纠纷专家库,提高工作效率。

截至目前,国家公园法庭妥善处理涉生态茶园权属争议、拆迁安置等纠纷,高效审理茶叶购销、侵权等纠纷138起;司法助力打击假冒注册商标、生产销售伪劣茶产品等行为。在茶产业重镇设立“三茶法治驿站”,解决茶农、茶企“急难愁盼”问题35个。

(本报记者 汤仙念 通讯员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