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琴玉:剑胆琴心作玉声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7月28日讯 开展群众工作时,她深入细致、亲和感人;在普法宣传中,她生动活泼、理法交融。她叫范琴玉,现为福安市公安局赛岐派出所民警。自2019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她始终尽心履职、默默奉献,以女性特有的柔情书写着对公安工作永不褪色的忠诚和热爱。 “不知道他们是谁,但现在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谢谢,谢谢!”2022年12月21日,当范琴玉将崭新的户口簿送到刘阿姨手中时,刘阿姨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刘阿姨是赛岐一个民间养老机构的员工。近年来,其所在的养老院收留了一些流浪人员,但其中5人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由于这些特殊人员没有户口,无法办理医保、享受救助,刘阿姨便来到赛岐派出所,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彼时,接待刘阿姨的就是范琴玉。看着满脸忧愁的刘阿姨,她一面宽慰,一面许下承诺:“您放心,这事就交给我们。” 看到了希望,刘阿姨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了,却不知解决特殊人员的户口问题必须走严格的公告、审批流程,而这些工作需要民警投入大量的精力。 为了兑现诺言,范琴玉在户政部门的指导下,先后联系了求助站,发布了全国性寻亲公告。随后,又协同刑事技术部门一起采集了无户人员的生物信息,通过排查比对,排除无户人员的刑事犯罪嫌疑,并将相关信息录入公安部走失人口库和打拐库进行核实比对。 经过范琴玉数月的忙碌,上述人员身份的甄别、采集、取证、核实工作终于完成。随后,经上级审批,5名无户人员的户口问题也终于解决。面对刘阿姨的感激与群众的称赞,范琴玉却淡然表示:“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经历过怎样的事,但现在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为家暴受害者撑起法律“保护伞” 近年来,赛岐派出所作为福安市“公法诉调”联动机制的试点单位,在探索创新化解矛盾纠纷新路径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辖区特点,该所将反家暴工作纳入调解工作中,成立了“反家暴联调中心”,范琴玉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项工作。 前不久,家暴受害者邹女士在范琴玉上门回访时,动情地说:“我在这儿没有朋友,您却把我当姐妹一样关心,不仅保护了我,也保护了我的家庭!” 原来,邹女士从外省远嫁赛岐,并孕育了两个孩子,因没有工作也没有朋友,成日在家的她感到压抑孤独,唯一的宣泄渠道便是向丈夫诉苦。由于邹女士性格急躁、丈夫也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俩人经常因沟通不畅发生争吵。 一次酒后,其丈夫因琐事争吵把妻子打了,虽经派出所调解,但邹女士仍对丈夫的家暴行为心有余悸。范琴玉获悉后立即启动家暴回访机制,多次到邹女士家中释法说理,指导俩人沟通技巧,鼓励他们多表达感受和需求,多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想法。经过情理法结合的耐心工作,邹女士与丈夫重归于好,小家庭也恢复了平静。 “我既是妻子也是母亲,明白家庭对女人意味着什么。家和万事兴,小家和睦、大家才会安宁。”范琴玉说。近年来,其以反家暴工作者的身份,用特有的韧性和专业,通过“联调+回访”的方式,为家暴受害者撑起法律“保护伞”,让一个个因家庭暴力而危机四伏的家庭重回正常轨道。 “知心姐姐”引领“迷航翅膀”回家 2023年3月,赛岐派出所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签订“搏浪石”党建联盟协议,并成立小白鹭法制宣讲队、红树林金牌调解队、孺子牛爱民服务队三支队伍。范琴玉为派出所内勤,既是“搏浪石”党建联盟的积极协调执行者,又是“孺子牛”服务队的重要实践者,还是“红树林”金牌调解队的积极参与者和“小白鹭”法制宣讲队的策划实施者。特别是在法制宣讲中,她总能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课,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知心姐姐”。 “简单地对学生讲法律、说道理,效果不会很好。必须深入到他们当中,了解思想、掌握动态,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范琴玉说。为了扩大普法宣传覆盖面,范琴玉不仅自己给学生们上课,还把他们组织起来,通过培养骨干的方式让学生加入“小白鹭”法制宣讲队,既实现“用少年守护少年”,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让矛盾纠纷发现在萌芽、化解在苗头。 4月27日晚,一名初一女生通过微信联系范琴玉,称其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对方扬言将在“五一”实施报复。获悉情况后,范琴玉第一时间联系学校有关负责人通报情况,并于次日上午赶到学校,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与老师详细分析涉事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和家庭情况。当天下午,派出所组织校方、双方家长开展调解工作,有效化解了这起可能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 (本报记者 龚丽雯 通讯员 缪君勇 李文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