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积极探索“夜间枫桥”新模式
暖民心 安民心 得民心 ——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积极探索“夜间枫桥”新模式 夜色初上,蔡金汉套上红马甲,开启了他的走访——挨家挨户了解村民情况。 “吃饭了吗?”“最近家里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每到一家,蔡金汉都会这样一连三问。 在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像蔡金汉这样的干部还有很多,他们穿梭大街小巷,服务辖区村民,成为基层治理的“前哨站”。 自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大察访“百日攻坚”以来,平海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全面宣传发动、全员下沉一线、全力攻坚克难、全维跟踪问效、全程督查督导”等五个方式,大力开展“驻村联户”活动,以村部“亮灯”的形式与群众“围炉夜话”,将矛盾纠纷化于萌芽、止于未诉,让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花。 “真没想到大晚上,干部还上门走访。”平海镇卓东村民老卓忍不住感慨。5月6日,平海镇干部黄金象到老陈家详细摸排群众诉求。 自“百日攻坚”以来,平海镇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解答”为“主动问需”,组织全镇干部每周一、二、四晚下沉挂钩村开展拉网式的“敲门行动”,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面对面交流、实打实解难。对简易问题‘以聊促办’,当场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梳理‘问题清单’,建立民情台账,对接相关部门限期跟踪解决。 每周一、二、四,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后,平海镇全体干部都会尽早吃完晚饭,下沉住村,与群众坐在一起、聊在一起,以村部“亮灯”的形式与群众“围炉夜话”。 “感谢夜访干部尽心尽责,我和邻居多年的问题才能够这么快化解。”6月10日晚,平海镇石井村下头自然村陈某说。 陈某因道路扩宽硬化问题,与邻居黄某存在20多年的纠纷。为解决这个最迫切的问题,镇村干部多次到陈某、黄某两户家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调解到深夜。6月10日晚,两人被镇村干部的恒心与毅力所说服,终于达成调解协议。 “一名干部就是一盏灯,只有干部真正沉到基层,才会真正了解民心、听清民声,群众才能感受到党组织、党员干部就在身边。”平海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郑炳光说。 自“百日攻坚”以来,平海镇下沉干部主动加入“一人一案一策”调解专班,以“村部亮灯”“树下议事”“广场议事”等夜话形式,组织镇村干部、乡贤、挂钩民警等与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围在一张桌子上”分析事理、找准纠纷症结,寻求双方利益平衡点,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以前晚上回家晚了,路过偏僻的小道还是会提心吊胆。现在干部们天天夜巡,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前走了。”6月14日晚8点,与往常一样,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林金先带队的夜巡队伍,穿着反光背心准时出现在街道上。 平海镇坚持“两委”成员带班巡逻制度,发挥公安、镇、村三级巡防联控作用,“车巡+步巡+驻点巡”相结合,开展“定人、定点、定时、定线”式巡逻,实现治安防控“零死角”。 “这样的例行巡视,既能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沿途向群众普及综治民调等相关知识,筑牢治安防范基层防线,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平海镇党委书记何志强如是说。 (本报记者 郑家悦 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