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宁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国璋
立足闽东区域特色 打造更高水平平安宁德 ——访宁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国璋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与省委部署实施的“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要求,异曲同工。近年来,宁德致力跨越赶超,已经成为福建全省发展的新增长极。立足闽东区域特色,如何更好推动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实现更高水平平安宁德目标,被宁德全市政法机关列为“必答题”摆在重要的思考与实践的位置。就此,记者近日专访了宁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国璋。 记者:省委部署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请您谈谈对这项行动的认识和理解。 黄国璋:宁德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全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更要用争优、争先、争效的标准和要求砥砺奋进,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宁德篇章”。 一要保持“不争优就要劣汰”的危机感,突出“学”字立足,以学促优。全面学习、全面贯彻、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强党性、增才干、提境界,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要保持“不争先就会落后”的紧迫感,突出“敢”字当头,有为逐先。秉持弱鸟先飞的精神、敢为争先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以“钉钉子”的精神、“创品牌”的意识、“吃螃蟹”的勇气,高质量落实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释放政法动能,奋勇争先建新功。 三要保持“不争效就是庸碌”的责任感,突出“效”字引领,实干出彩。“深学争优”“敢为争先”最终要落到“实干争效”上,意味着必须自我加压、克服“差不多”思想,以实干促进维护稳定工作提质,以实干服务发展质量提升,以实干推动社会治理提效,努力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交出高分答卷。 记者: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宁德市如何紧扣“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立足闽东实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黄国璋:宁德是一个山海交融的地区,我们要在打造“矛盾纠纷不出海、联动化解在源头”的“海上枫桥经验”基础上,让闽东百姓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深化完善具有闽东特色的“山海枫桥”。我市结合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政法工作的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同时,着眼宁德实际,市委政法委先后3次下文部署推动,持续拓展提升以“海上枫桥”为主体,市中心万达社区“城市枫桥”、福安交警大队“路上枫桥”、寿宁县下党乡“山里枫桥”、福鼎市闽浙“边界枫桥”、柘荣县“园区枫桥”以及行业、系统“枫桥经验”新载体为组合的特色“山海枫桥经验”。 二是扎实推进多元解纷“一站式”平台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和人民法庭、检察室、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学会会员工作室等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推广基层社会治理“1+6+N”法治服务矩阵,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努力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三是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行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事关全市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围绕“减存量、增控量、防变量”目标,全面起底矛盾纠纷存量,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和流程,加强领导包案化积解纷,规范涉稳风险库管理,建立责任倒查机制,推动各级干部力量下沉一线把问题找准、隐患查清、短板补齐,实实在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为宁德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记者: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立足全局、因应时势、着眼发展。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2期试点任务的启动之年。作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2期试点城市,宁德市如何找准“争先”切入点,实现开好局、起好步? 黄国璋: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第2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三争”行动开展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一往无前地实干,久久为功地力行,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方式手段和保障能力现代化。 一是聚焦机制优化,强化治理要素保障。2022年6月2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宁德市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深化市、县、乡三级联动,推动形成市级统筹主导、县级组织实施、乡镇抓牢基础的工作格局。今年,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领导小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综合保障等内容,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平安建设、绩效考核等评价体系,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是聚焦群众需求,有效增进民生福祉。深入实施社会治理“抓点带面”工程,重点提升31个老典型、培育31个新品牌,形成“树点补短板、串点扬优势、以点带全面”的格局。比如,轻微交通事故“快处快赔121”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政法工作亮点。此外,我们在周宁、霞浦两县先试先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以政府出资为群众办理保险的“社会治理+保险”机制,推出“治安+保险”“信访+保险”“救助+保险”“执法+保险”等4大类险种、17个项目,利用保险补偿功能最大程度化解积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今年以来,共发放理赔金额150多万元,赔付各类案事件110多起,其中化解重点风险隐患达26起。 三是聚焦治理难点,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宁德市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1046公里,均占全省1/3。在这片海域上,从事海上养殖及关联产业从业人员最多时将近60万人。“无证、无序、无度、无质”养殖问题一度十分突出,海洋生态环境出现恶化。2018年7月以来,我市强化法治之力,打响“净海”之战,大力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通过部门联动以及市、县、乡、村分级负责、合力攻坚,探索形成海上养殖转型升级的“宁德经验”,成为全国绿色高质量发展典型。今年以来,我市在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等沿海区域建立“海上社区”,大力推动海上养殖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部门集中+业务融入”模式,将公安、司法、法学会、气象、人民调解等职能向海上综治中心汇聚,做到小事部门解决、大事中心发力,全力以赴做好清海“后半篇”文章。 记者:省委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进一步吹响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行动号角。宁德作为“四下基层”制度发源地,如何充分发挥这一“传家宝”的引领作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治理效能? 黄国璋:3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大力倡导推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成为宁德各级干部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传家宝”。今年以来,我市结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让这一制度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一是突出实践性,做到全覆盖下沉。领导干部坚持每月轮流集中接访和带案现场约访,今年以来,市县乡三级领导共公开接访、下沉接访群众1264批3257人次,一批群众反映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依托宁德市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将全市政法青年干警纳入“四下基层”实践锻炼对象,分批次组织到乡村一线实践锻炼,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推动干部培养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二是突出长效性,做到全流程推进。做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定期开展“千名干部访万户、四下基层促和谐”“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全面摸排基层矛盾纠纷,推进问题化解在源头;继续推行“线上大接访”模式,畅通线上随访渠道,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建成集网上投诉平台、邮箱、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于一体的诉求表达渠道,高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 三是突出实效性,做到全方位提升。持续深化精细服务、良法善治等举措,在原有设立宁德市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协同中心的基础上,开通司法服务企业线上直通平台,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建设;创新“法律体检”机制,统筹整合全市法学法律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更有成效的“个性化法律服务套餐”;探索知识产权检察职能一体化工作机制,深化知识产权领域“行刑衔接”,为“宁德智造”和小微企业“创业创造”提供司法支撑,法治保障宁德市经济运行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本报记者 闵凌欣 黄锡顺 龚丽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