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访三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郑隆松

2023-08-31 09:04:00 来源:福建法治报

以奋斗之姿创新之举

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访三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郑隆松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8月31日讯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福建省委部署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在八闽大地燃起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明政法队伍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创造更为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三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郑隆松。

记者:今年,三明市主动把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融入政法工作大局,三明政法系统将推出哪些举措,在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

郑隆松:平安是发展之基,民生之盼。近年来,三明市把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模式。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三明市连续三届获得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去年在全省平安建设考评中排名第二,群众安全感率、执法工作满意率、扫黑除恶好评率居全省前列。今年5月,三明市委政法委被评为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

当前,党中央部署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省委部署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以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坚决服务和保障好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聚焦“党建领航”,奋力推动社会治理组织提升。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书记直接抓。整合政法单位、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城市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构建职责清晰、高效运行、多跨协同、执行有力的新型领导架构体系,完善“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机制,制定任务、措施、责任、时限“四个清单”,推动工作联动、特色联创、问题联诊,形成齐抓共管新格局。

聚焦“安定稳定”,奋力推动社会治理质效提升。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社会安定,创新完善平安建设体制机制,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聚焦人民安宁,落实落细常态化扫黑除恶“十件实事”,全链条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群众食药安全、财产安全、生态安全等重点民生领域安全,让老百姓拥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数字赋能”,奋力推动社会治理服务提升。深入实施数字政法战略,以数字治理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按照市域统一规划建设、县域分级实战运用,加快“明心通”市域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具有三明特色的网格治理平台。推进涉案财物跨部门集中管理中心建设,加快智慧法院和数字检察应用,推出更多更优的“网上办”“掌上办”,提升政法部门大数据平台应用水平。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智慧支撑。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三明政法系统如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山绿水嘱托,端稳“绿饭碗”、吃好“生态饭”,彰显司法担当?

郑隆松: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常口村调研时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近年来,三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三明的地缘特点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司法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作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和恢复性司法理念,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和修复工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水平,助力“美丽三明”的生态底色日渐靓丽。

坚持科学立法,以良法夯实根基。先后出台《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三明市东牙溪和薯沙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加强遗址保护利用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围绕环城山体保护、建筑垃圾管理、餐厨垃圾管理、园林绿化、扬尘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出台地方性法规5部、政府规章3部,持续织牢“法律保障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充分立法支撑。

坚持严格执法,以监管落实守护。深入推进生态综合执法改革,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局,集中水利、国土等生态管理领域行政处罚权,采取定点蹲守、跟踪取证等方式,第一时间赶赴违法行为现场,及时快速制止并予以查处,行政执法效能大幅提升。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对列入生态环保监管执法“正面清单”的企业免于或减少现场执法检查,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区分不同情况,依法列出9种不予处罚、6种减轻处罚的清单,减轻企业负担。

坚持公正司法,以联动扩大成效。探索建立执法司法联动机制,推广“河湖林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公安局长(警长)模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成果同审判工作深度融合,成立水执法与云司法数助治理中心,为全市生态治理构建及时、高效、全程、严格的执法司法保护管理机制。探索“专业审判+公益诉讼+复绿补种”生态资源恢复性司法模式,市法院联合市检察院制定《关于办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今年来,共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52件,办理适用碳汇机制案件14件,促成17名违法行为人自愿认购碳汇1610余吨。创新“背包法庭”工作模式,深入景区林区、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审判、多元调解等活动,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司法保障。

推进全民守法,以普法根植理念。建立健全交清单、交问题、交卷子的“三交”普法工作机制,对50个重点市直部门、单位制定8类100项普法责任清单,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治理“大普法”格局。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蒲公英”普法志愿者组织,充分利用2300余名普法志愿者开展个性化、精准化、实效性普法宣传活动。全面落实“谁执法(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在立法过程中加强普法,在生态执法司法中以案释法,推动普法责任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和守法意识。

记者: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三明政法系统在运用和发展“枫桥经验”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郑隆松:“枫桥经验”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60年来,“枫桥经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既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重大使命任务。我们将以此为动力,在构建体系、培育品牌、智慧赋能上下功夫,全力打造更具三明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作品牌。

多元化聚力,做大基层治理精“明”战队。以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点燃“红色引擎”,着重发挥党委的组织领导、统筹谋划作用和党委政法委的协调推动、督促落实作用,健全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全面加强基层平安建设。大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培育“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及“红袖标”群防群治力量等,不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畅通群众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健全群众参与的引导机制,搭建村(居)民议事平台,全面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维立体、协调联动”的基层治理新体系。

特色化创新,做优基层治理知“明”品牌。牢牢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核心要义,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大调解”体系,完善“大调解”联席会议、常态督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持续巩固提升“侨乡枫桥”“边界枫桥”“园区枫桥”等品牌创建成效,总结提炼“一党委三中心(站)”“诉源治理”“公共法律服务共治中心”“背包法庭”等经验做法,打造更多富有三明特色的“枫桥”品牌。

智能化赋能,做强基层治理慧“明”平台。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源头防控、精细管控、智慧治理的重要手段,积极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智慧化情境,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做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智慧支撑,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有机融合诉调对接平台与诉讼服务中心,系统设置分流引导室、人民调解室、法官工作室等,加快推进纠纷受理反馈线上平台建设,创新在线纠纷解决方式,健全案件研判、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数据解析等功能,畅通司法机构与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等的衔接通道,大力推进基层治理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

(本报记者 闵凌欣 吴国锦 吴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