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厦门警方与骗子“赛跑”为市民紧急止损150余万元

2023-10-13 09:27:58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0月13日讯 微信的钱包功能受到不少市民喜爱,然而,一种新型诈骗手段却以此开始……10月12日,记者从厦门市公安局了解到,有不法分子利用一些市民对微信支付“百万保障”不了解的心理,谎称用户的个人信息被公开,还会自动扣除费用,从而实施诈骗。这不,市民张女士因误信骗子说辞,导致银行账户150余万元不见了。好在警方紧急启动预警联动劝阻机制,成功拦阻了市民即将被骗子转出的150余万元。

9月27日13时许,张女士接到一通自称是“微信客服”的陌生来电。电话中,对方称张女士在使用微信付款过程中开通了微信“百万保障”服务,目前个人账户信息被公开在网上,如果不取消需每月缴纳几百元的服务费。

开始,张女士还有点警惕,可为了骗取张女士的信任,对方还引导她在微信上进行客服工号查询,确认“真有此人”,张女士这才相信了对方的说辞。

在取得张女士初步信任后,对方便开始诱导张女士开启屏幕共享、登录自己的个人账户并进行一系列转账操作。一番操作后,张女士发现自己数个银行账户合计150余万元不见了,遂用家人的电话报警。

接到报警后,厦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以下简称厦门市打击治理中心)立即启动预警联动劝阻机制——一边通过点对点调度指派辖区鹭江所立即前往处置,一边通过电话指导张女士挂断和诈骗分子的通话,力争尽快阻断受害者与骗子联系。

可当时,张女士的电话一直保持着与“微信客服”的通话,对方甚至威胁张女士“不要乱报警”。张女士懵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操作手机。接警员只好通过张女士家人的电话,凭借经验指导张女士马上强制关机,最终切断了张女士与骗子的联系。同时,打击治理中心启动警银资金查询止付机制,将张女士存有大额钱款账户发送资金组进行资金查询核实。

另一边,辖区鹭江派出所接到指令后,立即调派正在张女士住处附近开展工作的社区民警前往劝阻。社区民警通过对辖区熟悉的优势,仅用3分钟便赶到张女士家中。

此时,刚重启好手机的张女士也接到了打击治理中心再次打来的电话。到场民警亮明身份后,接过张女士手机,与中心接警员相互配合,对张女士手机里的银行账户、第三方资金账户等交易明细、余额进行了仔细核查,最终确定其150余万元的钱款系从其多张银行卡账户集中转到其个人名下的一张银行卡内的理财账户上,还未被转走,张女士与民警这才松了一口气。

“当时骗子正试图进一步转移这些资金,幸好被及时阻断。”听民警这么说,张女士也一阵后怕。事后,民警对张女士进行了反诈教育,并对其手机进行了专业处理,卸载相关屏幕共享软件,保证资金安全。

警方通过复盘分析,骗子常常要求当事人将各个银行账户的钱,统一转到其自己名下的一个银行账户内,一方面是为了麻痹当事人,便于后续骗取大额资金,另一方面则是在当事人操作过程中掌握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但由于缺少U盾,此时骗子还无法将受害人银行账号内的存款批量转出。”民警介绍,在上述案件中,诈骗分子又利用张女士首次开通购买理财产品无须进行线下风险评估以及人脸识别等高级别身份认证的漏洞,在窃取了受害人密码、验证码后,直接登录受害人账户,将全部存款购买理财产品,造成钱款流失的假象。受害人看到银行发来的支付短信后,便误认为自己的存款被转出,精神高度紧张,骗子再以帮助拦截为由,再次骗取当事人验证码,从理财账户中把钱款盗刷。骗子利用的,正是个别银行对于理财账户转账认证较低的漏洞,从而实施诈骗。

(本报记者 叶蔚蓉 通讯员 厦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