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大:为乡村的“蝶变”赋能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2月29日讯 近年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与群众联系密切的优势,引导代表奋勇争先、积极作为,主动投身火热的乡村振兴建设一线,将人大代表履职答卷书写在农村广袤的田野上。 深秋时节,走入泉州德化县南埕镇,竹林、田野、菊花、拱桥映入眼帘,一个个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这是德化县南埕镇当地有名的乡村旅游打卡点——占地65亩的“邻里时光田园”。 一年多前,这片农地原本由当地村民零散种植,效益低,农户入不敷出,年轻人大都往外跑。 改变,始于2022年人大代表提出的一个建议。当时,人大代表建议整合流转土地,专门成立一家企业来打造“田园+旅游”农旅融合项目。“一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不明白,地种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流转土地?”德化县人大代表、南埕镇望洋村村支书程其坡说,项目虽好,但投入、运营收益等问题,让群众有所顾虑。 人大代表们深知,这件事做成了,对村民们是有大好处的。于是为打消村民的顾虑,人大代表们一家家走访、做思想工作。在各级人大代表的推动下,2022年,由南埕镇占股40%,12个村占股60%的镇村投资公司正式成立。 “有产业才能留得住年轻人,有人,才有烟火气!”程其坡介绍,项目落地运营,不仅带动了村财收入的增加,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这片土地流转以后,我不仅每年多了几百元的租金收入,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我的店铺生意也更加红火了!”德化县南埕镇群众林仁积对记者说。 此外,为进一步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健全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德化县南埕镇试点建设全省首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打造全县首批“邻里中心人大工作室”、全市首个村级民情收集议事平台,探索建立“四单工作法”、“镇长·代表面对面”会商机制……真正实现代表参与“全链条”、解决问题“全方位”、联系群众“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石狮市祥芝镇是我省的渔业重镇,祥芝镇现有生产性捕捞渔船近600艘、渔业相关从业人员3万多人。渔船数量规模大、从业人员多,渔船碰撞、工伤事故、劳资纠纷等涉渔涉海纠纷难以避免。 针对这一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祥芝镇人大借鉴“海上枫桥”经验坚持“为代表履职搭台,为群众需求服务”,通过设置祥芝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祥芝渔港“党建+”邻里中心人大代表工作室等履职平台,将每月5日定为代表联系选民接待日,整合沿海渔村、渔业协会调解委员会中的11名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力量,探索完善人大代表多元参与涉渔涉海纠纷调解机制。 除了涉渔涉海纠纷,人大代表们关心的还有如何带动传统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石狮市“问海”渔旅融合项目正式营业,随后便成为石狮又一“出圈”的网红打卡点。而项目成功落地的背后,是人大代表主动融入大局、持续跟踪对接招商项目的过程。 早在2020年,泉州惠安率先推出了“问海”文旅项目并有效推动了渔村集体经济发展。泉州市人大代表、祥渔村党委书记蔡明显,认为同样是渔村,祥渔村也可以依托文旅项目进驻,作为壮大渔村经济实力、做强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祥芝镇人大主席团的支持下,祥芝镇“问海”文旅项目从招商到签约,再到动工建设、试运营,蔡明显主动参与其中,积极做好相关部门、投资方及群众的对接工作,解决从招商到落地建设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仅用7个月就促成“问海”文旅项目顺利落地,刷新祥芝项目建设新速度。 “既没有实际征收村民的土地,又促进了高端文旅项目在短时间落地。村里以租代管,20年后财产返还给村民,既增加了村财的收入,又盘活了村民闲置的房子。”蔡明显介绍道。 “问海”渔旅融合项目的成功实践,实现了祥芝镇渔业从“卖海产”向“卖海景”的跨越,带动了祥芝镇从传统渔业产业向新兴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代表的不懈履职,加快推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这是代表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更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何静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