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网红”小渔村的蝶变

2024-07-05 10:23:01 来源:福建法治报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蜕变成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旅游地,福清市龙田镇山利村出一条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网红”小渔村的蝶变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7月5日讯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走出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福清市龙田镇山利村的华丽蜕变,就是生动实践。

最近,在全球网红直播岛项目推介会的流量加持下,福清市龙田镇东壁岛一炮而红。岛上的山利村成了网友向往之地,迎来旅游打卡热潮。

近年来,依托东壁岛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景观,山利村从名不见经传的原始小渔村蜕变成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旅游地,成功“逆袭”的背后,是当地坚持党建引领,探寻富有滨海旅游特色的乡村振兴“善治密码”,出一条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小渔村有了新追求

福清市滨海大通道旁,一条长长的海堤连接着陆地和海洋。驱车穿过这条海堤,沿着通往山利村的小道蜿蜒而上,展现着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干净整洁的房屋、道路两旁绿草如茵……

“东壁岛围垦前,山利村是传统渔村,村民仅靠出海捕鱼为生,村里基础设施不完善,也顾不上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80多岁村民余依伯介绍道。

原来,2005年东壁岛围垦前,进出海岛没有通道,整个岛处于封闭状态,仅靠渔船推算潮汐时间进行摆渡,居民世世代代蜗居在自砌自垒的石房里。

近年来,山利村迎来巨大的变化。作为东壁岛旅游开发的重要区域,人居环境整治成为当地的重点工作。通过对厕所、垃圾、污水等问题的整治,以及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山利村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山利村党支部书记余淑琴说,村里还通过建设小公园、小广场等,打造宜居宜游的环境,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典范。

野猫弄的改造,便是这一变化的缩影。山利村通往海滨沙滩有一段小径,村民叫它“野猫弄”,是村民讨小海必经之路和童趣乡愁所在。前些年,野猫弄两旁树木倒伏拦路,路面泥泞坑洼,村民讨小海也只能绕路而行。

“山利村的返乡青年利用废弃的海蛎壳铺设了道路,同时增添了木桩、篱笆等装饰,保留了乡土味和海岛风情。如今,蜕变后的野猫弄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网红景点。”余淑琴说。

石厝里有别样乡愁

石头厝是山利村的独特风景,它们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深受游人喜爱。走在石头厝之间,仿佛一切都回归自然。

“山利村最大的特色资源就是拥有规模庞大、保留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余淑琴说,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00亩,有房屋187座,建筑面积约28786平方米,为福清罕见的、保留完好的连片集中古建筑群。

古民居建造年代可追溯至清代,保留着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等不同时代的印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有很高的科学、文化、历史、考古价值。这群石头厝的存在,是山利人历史的记忆,难忘的乡愁。

为保护历史和人文风貌,山利村制定了“不大拆大建”“不得随意拆迁旧有房屋”等村规民约。同时,余淑琴积极动员一批乡贤、青年返乡创业,打造一片属于山利村古村特色的民宿群——山利村“栖隐岛居”民宿及露营项目。

余枫是山利村乡贤促进会会长。为了心中的那片乡愁,他与合伙人依托当地建筑特色,将村里的7座石头厝打造成7座“七彩院子”,分别用中国传统颜色“姚黄”“月白”“齐紫”“青”“朱砂”等来命名。

打造“网红直播岛”

不久前,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网红直播岛项目推介会在东壁岛栖隐岛居举行,20多位中外网络主播共同推介,抖音播放量达364.2万次,让这座沉寂已久的海岛火了。

东壁岛位于福清湾,面积近3平方公里,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视其为海疆东面的壁垒屏障,故称“东壁”。岛上分布有海滨、茶腰、山利、厝场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200多人,拥有九使山、滨海栈道、古民居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有“海上仙山”的美誉。

2022年,福清市委、市政府提出,立足龙田商贸基础优势,围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商贸业态,打造龙高商贸新城。这为东壁岛开发开拓了新思路,“网红直播岛”概念应运而生。

根据规划,“网红直播岛”将通过挖掘海丝文化、山海经文化以及九使山人文秘境、原生态沙滩、环岛栈道等资源,建设东壁岛直播基地、万国广场、山海经文化水乐园、海丝文化湿地公园等项目,打造充满活力的海岛旅游胜地和全球网红直播岛。

山利村位于东壁岛的中部,东西临海,与著名的旅游景点黄官岛一衣带水,南与厝场村接壤,北与茶腰村毗邻。山利村的北面,有着一片原生态沙滩,在沙滩的南侧山坡上怪石林立——“风动石”“神蛙归岛”“状元帽”“点赞石”……村民称之为“峭石子山”。

在余淑琴看来,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是山利村打造“网红直播岛”的底气之一。余淑琴说,下一步,将开发和培育海岛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做好保护和开发两篇文章,把流量变成“留量”。

(本报记者 陈钦祥 通讯员 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