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抑郁症服刑人员的救赎
高墙电网虽束缚了自由,却挡不住希望的涌动。 近日,在武夷山监狱的高墙内,在第六监区十六分监区民警齐心协力、默默耕耘下,一场震撼心灵的救赎之旅悄然拉开帷幕。如今,服刑人员吴某在民警的耐心教育引导下已走出抑郁的空间、踏上反思与蜕变之路,他正用汗水与努力编织重生之路。 阴霾笼罩 困境中的挣扎 吴某,安徽人,1990年出生,硕士毕业,原本在福州某设计院工作。2019年8月,他因犯诈骗罪被判入狱,获刑10年6个月。 吴某的成长之路充满坎坷,家庭贫困、父亲早年病逝、母亲罹患癌症,于2021年7月病逝,哥哥出国在外,家中只有80岁的奶奶艰难度日。社会经历曲折的他染上赌博恶习,入狱前就有多次撞墙、跳楼、割腕等自杀行为。 严重的抑郁症如影随形,自2016年被诊断以来,停药后的病情反复、母亲的病重及离世、长期的失眠,让他的情绪越发低落、压抑和焦躁不安。2021年母亲病逝后,吴某的情绪更是跌落低谷,悲观厌世,抵制改造,一度被列为顽危犯。改造中,吴某和分监区其他服刑人员也很少交流,他仿佛被黑暗笼罩、无法自拔。 全力拯救 点亮希望之火 吴某入监以来,监区民警从未放弃对他的帮教改造。分监区民警深知吴某的状况,精心制定并全力实施一套“一对一”教育改造方案。 监区民警对吴某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次次谈话、耐心引导、用心倾听和深度共情,让吴某感受到被理解,激发对生活的渴望。其次,民警对吴某的特长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结合其文化程度高的特点,让他参与服刑人员教研组相关活动,增强自我存在感,消除轻生念头。 同时,协助吴某建立良好的狱内关系,大力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导入认知教育,让他深刻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纠正他的不合理认知,稳定情绪,改变他“别人都是不可信的”“别人对我好都是有目的”等错误信念。 分监区还巧用监内“三互”包夹小组,营造良好改造氛围,引导同改在日常改造中为吴某提供帮助,鼓励吴某融入集体改造生活。通过阶段性评估,利用心理矫治对他的情绪、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制定针对性咨询方案,提高其自我调控和认知能力。 为加大对吴某的教育管控,民警更是不遗余力及时与监狱医院沟通协调,辅以药物治疗。值班民警重点关注,定时查看他的情况。结合吴某的状况,努力建立亲情联结,积极联系吴某的哥哥和奶奶通过信件或录制视频的方式,加强他与亲人的情感沟通。 破茧成蝶 绽放新生光芒 在监区民警的不懈努力下,吴某在改造上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曾经绝望、情绪失控的他开始慢慢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不再那么偏执,逐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在分监区里能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日常改造情绪逐渐稳定,吴某对狱内生活和将来出狱后的道路有了新规划,重新燃起新希望。目前,在改造生活中,他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服刑人员一起积极投入改造。吴某的转变,是监区民警辛勤付出的最好见证,也是他自我救赎的成果。 (本报记者 汤仙念 通讯员 陈嘉豪 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