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福州东街派出所在与时俱进中坚守为民初心

2024-11-22 15:13:13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州市公安局东街派出所75年来不断畅通警民沟通渠道——

在与时俱进中坚守为民初心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1月22日讯  穿过宽阔繁华的东街口,沿着一路商铺林立的东街步行数百米,转入仙塔街,福州市公安局东街派出所便坐落于此。

东街派出所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公安派出所。建所初期,30多名民警“出警办案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办案全靠一支笔、一张纸”。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民警毫不气馁,反而充满激情和干劲,总是想着如何更好地维系警民情。”如今已耄耋之年的东街派出所第一任所长江回忆,早在1957年,该所就开展以“警民一心”为主题的“爱民月”活动,将爱民、亲民、为民作为派出所光荣传统,在与时俱进中坚守为民初心。

沟通:从“联系卡”到“承诺卡”

黄荣魁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担任东街派出所所长。“为加强警民联系,1991年,我们率先推出印制有民警姓名和电话的‘警民联系卡’。推出‘警民联系卡’不久,就有居民打电话向民警求助。”黄荣魁介绍道。

当天,居民王先生在电话中向民警道出苦恼。原来,王先生的邻居陈大爷有捡废品的习惯,经常将捡拾来的废品堆在楼道内,不仅挤占王先生家门前,也影响卫生环境。王先生对此苦不堪言,多次与陈大爷协商无果。接到王先生求助后,民警立即实地查看情况,并联系居委会一同介入处置。最终经过协商,陈大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将废品堆放在楼道内,双方握手言和。

时光荏苒,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方法没有变。“1996年,东街派出所开始发放‘服务承诺卡’,向社会作出“八项承诺”,包括户口、身份证、政审、各类证件的受理及审结时限等,将爱民便民服务做到了群众心坎上。”东街派出所现任所长陈兴介绍。

咨询:从“窗口”到“微信群”

如今的东街,地处福州市中心区域,既毗邻繁华商圈,又有成片老旧小区,人口密度大,辖区街巷纵横交错、沿路商铺分布密集、机构单位众多,管理起来并不轻松。

新时代有新考验。如今,民警不必事事光靠双腿跑,但如何能更好地为民服务?“我们的办法是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并建立涵盖辖区2.2万居民的198个‘平安微信群’,随时接受群众咨询求助。”陈兴说。

“警官,你好!我父亲身份证丢了,但是他年纪比较大,可能没办法亲自到派出所办理,有什么办法吗?”今年6月底,居民张先生在东街派出所“平安微信群”向民警咨询求助。

原来,张先生一家的户籍在津泰路,但日常居住在铜盘路。张先生的父亲张老的身份证不慎丢失,导致医院看病、银行办事都不方便。而且张老已年逾九旬,腿脚行动不便,连日常饮食起居都要人照料,更难以亲自到东街派出所办理新身份证。

“您不用担心,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上门办理。”民警在微信群内的回复,让张先生吃下了“定心丸”。随后,民警与张先生线下取得联系,了解清楚其父亲的情况,并约定了上门办理时间。到了约定日期,民警携带笔记本电脑、摄像头等设备驱车30多分钟到铜盘路,上门为张老办理新身份证。“线上咨询,上门办理,高效便民!为东街派出所点赞!”7月22日,当张先生到东街派出所领取父亲的新身份证时,不禁竖起大拇指点赞。

据介绍,“平安微信群”除了接受群众咨询求助外,还开展安防宣传,推动邻里守望、志愿互助、警民联防,让警民沟通有了更为快捷有效的途径。“‘平安微信群’连接村居千家万户,真正实现民有所呼、警有所应。一个个‘平安微信群’就是一个个线上警务室。”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东街派出所社区民警林春兰如是说。

从早期发放“警民联系卡”到如今建立“平安微信群”,东街派出所警民联系沟通形式一直在与时俱进。“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爱民、亲民、为民的初心永远不变。”陈兴说。

(本报记者 吴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