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荔城区检察院精准发力 揭开虚假诉讼“面纱”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2月21日讯 民事虚假诉讼监督,难在线索发现。莆田市荔城区检察院借助“全市一张图”大数据平台,融合政务、网格治理、12345等平台优势,通过检索“保险诈骗”“套路贷”“砍头息”等虚假诉讼监督关键词,抓取系统数据,摸排虚假诉讼线索15条,从中成功办理2件,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 荔城区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积极破解民事虚假诉讼线索发现难、案件取证难、监督难等问题,推动民事虚假诉讼监督取得成效。近3年来,该院共办理该类案件22件,其中提请抗诉8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13件,法院已改判17件。 目前,荔城区检察院运用个案协商、联合办案等方式,与法院、公安等协调联动,会签了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办案流程,逐步形成打击民事虚假诉讼合力。 同时,荔城区检察院整合内部资源,建立民事虚假诉讼线索移送、信息共享、案件办理反馈等机制。在摸排虚假诉讼线索的同时,加强内外部协作,对近年来办理的涉黑恶案件、套路贷案件、保险诈骗进行拉网式摸排,从中排查民事虚假诉讼线索11条。此外,该院还与10余家律所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定期开展案例交流、检律交流、模拟法庭等活动。从律师代理案件中挖掘线索2件,查清案件事实并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获改判,帮助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7万元。 案件线索有了,要如何从中做好查证工作?荔城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郭梨影告诉记者,承办检察官运用好调查核实权,通过比较证据强弱、辨别证据矛盾、深挖关联案件等方式,研判是否符合客观常理、是否存在矛盾。 为此,在办案中,该院承办检察官根据民事优势证据规则,针对虚假诉讼案件当事人双方各有证据,通过比对民事起诉书、合同文本、借条、鉴定意见书等关键诉讼证据,整理归类,研判双方证据强弱,分析双方所证事实是否符合客观常理。检察官还通过向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承办法官等关键人员了解事实经过,察微析疑,从中发现冲突证据。 不仅如此,荔城区检察院还将个案监督向类案监督延伸。在个案审查过程中综合运用询问当事人、调取书证、委托鉴定等方式,全面还原事实本身和诉讼过程,核实不同案件关联涉案人之间的关系和经济往来情况,理清实际借款数额,以点带面深挖系列案件,共挖掘此类案件10件。 为进一步加强民事虚假诉讼监督,荔城区检察院不断加强与上级检察机关、法院、公安等单位的协调联动。 在办理李某虚假诉讼系列案时,该院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针对案件受理、作出监督决定等重要事项,及时向莆田市检察院请示汇报,争取支持帮助,实现重大疑难案件的突破。莆田市检察院多次组织开展案情分析研判会,研究制定调查、审查方案,指导案件定性、调查措施、取证方向,该系列案件法院均予以改判。 (陈静 陈琦 林仁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