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铁锁,更要解“心锁”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2月24日讯 本应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却因一道铁门锁住了情谊。在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法官的调解下,因相邻通行权反目成仇的老郑与老李冰释前嫌。两位老人不仅解开了门锁,更解开了横亘在两人心中的“锁”。 老郑与老李是邻居。老郑租住的是一间面包店二楼的公房,由于紧邻菜市场,且周边房屋密度较大,老郑出入通行只能穿过一楼的面包店,或者经由面包店背后的一条狭窄通道。2023年11月,由于发生邻里纠纷,加之通道卫生、噪音等问题,租住在面包店背后另一套公房内的老李在通道内安装了一道铁栅栏,并将通向马路的通道口处的铁门更换了新锁,彻底堵住了老郑一家通行二十余年的“老路”。双方由此引发多次争执,最终闹上法庭。 在法庭上,老郑言辞恳切地提出诉求:“老李应立即拆除面包店背后通道内的铁栅栏,拆除通道口处的铁门,或者给我新钥匙,让我能够正常通行,保障我必要的通行权利。” 老李则有着自己的坚持,抗辩道:“我安装栅栏和更换新锁,是为了保障自己居住的安全。老郑租的是面包店的二楼,按照常理,他就应该从一楼面包店内通行。面包店背后的这个通道,并非他出行的唯一选择,更不是‘必经之路’。”老李进一步解释,此前通道开放时,人员出入频繁,导致门前脏乱不堪,嘈杂声不断,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家中还遭遇了入室盗窃,这让他下定决心采取措施保障安全。 该纠纷涉及的公有住房片区由厦门市旧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管理。为全面了解情况,思明法院要求该公司调取相关图纸档案,并对房屋通行情况作出详细说明。 厦门市旧城保护开发公司提供的《厦门市宗地地籍图》显示,从规划层面来看,老郑所承租的二楼公房应从一楼面包店进入。然而,公司补充说明,在2015年承接这几处公房的经营管理权时,老郑承租的公房就已设有一扇门,通向面包店背后的通道。这一情况,让双方各执一词,争论愈发激烈。 老李拿着图纸,理直气壮地说道:“有图有真相!我早就说了,他租的是二楼,按规定就该从一楼进出,凭什么非要从我家门口的通道走?” 老郑则满脸无奈,却又坚定地反驳:“我从2001年就开始租用这套公房了,那时候老李还没搬来。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都是从面包店背后的通道通行。这一楼的面包店又不是全天营业,晚上关门后,我们根本没法从那儿进出。而且,面包店里有做油炸食品的油锅,我们日常从那通行,不仅有安全隐患,还会影响人家店里的食品安全。” 一时间,“有图为证”的规划依据,与老郑口中“必经之路”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难道,老郑真的无权从老李家门口的通道通行吗? 思明法院经审理认为,老郑与老李作为毗邻房屋的使用权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通行等方面的相邻关系。面包店背后的通道是公共通道,不在老李承租范围内,老李无权阻止老郑使用。虽然老郑承租的房屋可以从一楼面包店出入,但出行受经营时间、场地条件等限制,并不方便。况且,老李此前也曾默许老郑等多人从该通道通行。 最终,思明法院作出判决:老李应向老郑提供通道口处铁门的钥匙,并为老郑的日常通行提供必要的便利。同时,老郑在通行过程中,也应自觉避免制造噪音等行为,以免干扰老李的正常生活。希望双方能够以此为契机,共同营造和谐、便利的居住环境。 一审判决后,老李不服提起上诉。厦门中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补充说明“提供通行的必要便利”是将栅栏换成带门可通行的栅栏,钥匙交由双方共同使用。 判决生效后,老李仍不服气,并未按期履行,老郑遂向思明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向老李发出了执行通知书,责令其立即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并告知其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面对司法权威,老李主动履行了判决,把钥匙给了老郑。 但老李心中仍有不满:“他拿了钥匙肯定会影响我们生活。”老郑对老李也满是不信任:“他过两天再换个新锁怎么办?” “强制开锁易,化解心结难。若简单结案,矛盾恐将再度爆发。”思明法院执行法官看到双方的矛盾并未真正实质人化解,便将双方请到法院,尝试一场“面对面”调解。 “您担心安全和卫生,但锁门不是合法途径”“您享有通行权,但也需考虑他人感受”……法官从法理与情理双重角度,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当老李提到“家中曾被盗窃”的隐忧,老郑谈及“面包店油锅危险”的苦衷,法官调解的方向逐渐清晰——矛盾的根源并非通行权本身,而是缺失的理解与信任。 “老李啊,法院判决也明确了,这条道不是你个人所有的,而是公共通道。你这样不管不顾地锁着,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某种程度上还侵害人家通行权。”“老郑啊,你想要通行权利没有错,但是你也要换位思考。别人每天从你门前经过,却总是吵吵闹闹,乱放东西,你心里怎么想?”法官的话,让老李与老郑陷入沉思。 “通道是大家的,但安宁是共同的。”法官趁热打铁,抓住症结,以“远亲不如近邻”破题,建议双方订立“邻里公约”:老李承诺不再擅自换锁,老郑保证规范使用通道、及时清理垃圾。曾经怒目相对的两人,在执行法官的见证下,终于握手言和。 “之前只想着争口气,现在明白邻里相处要互相留个门。”老李的感慨,道出了这场调解的精髓。思明法院没有止步于判决执行,而是以调解为纽带,将法律刚性与情理柔性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本报记者 王淯滢 通讯员 朱贝妮 郑怡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