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三元法院:法官温情调解 两位老人重修旧好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2月26日讯 两位“40后”老人因借钱问题对簿公堂,昔日同学为何成陌路人?近日,当三明市三元区人民法院承办法官对两位老人进行电话回访时,老人们对法官耐心劝导、成功化解积怨一事表达真挚感谢。 昔日同学生嫌隙 法官上门化抵触 2017年开始,张某陆续以各种理由向老同学王某借款,且未偿还。2023年10月,王某起诉至三明三元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还款。法院经审理判决张某需返还王某借款合计5.6万元,后因张某没有按期偿还,王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024年7月,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经查询发现张某名下有一处房产,于是对该房产依法予以查封。但考虑到张某已年近80岁,执行法官没有像办理寻常案件一样直接对该房屋张贴腾房公告,而是亲自带着腾房公告上门,实地了解张某的个人及家庭情况。 因不了解张某的身体状况,为防止上门执行给张某造成突然刺激,2024年7月4日上午,执行干警全部着便装上门,先是轻声敲开张某的家门,在门口与张某简单交谈后,看到张某身体与精神状况均良好,才在张某邀请下进了门。 交谈伊始,张某对法院的执行工作意见颇大,认为法院强制冻结了她名下的微信、支付宝、银行账户,使她日常出行连乘坐公交车都成了困难,这让她在朋友面前感到非常没面子,也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面对张某的抵触情绪,执行法官没有马上对其进行释法明理及劝说教育,而是通过观察老人家中的陈设,发现墙上挂有张某身着旗袍的照片,桌上还摆放着鲜花,便以此为切入点与张某展开交谈:“张阿姨,咱先不谈执行的事,我看您家里的布置很有氛围感,您平时一定非常热爱生活吧!” 张某惊讶于执行法官没有单刀直入地开展执行工作,而是关心起自己的生活,心中渐渐放下防备,与执行法官讲述自己平时的生活和爱好。执行法官也从交谈中逐渐了解到张某的家庭及个人履行能力等情况。 耐心纾困解心结 归还借款续友情 在拉近与张某的距离后,执行法官开始耐心对她释明法律,明确告知她法官上门的目的是要张贴腾房公告。如果她还是未能履行还款义务,法院将依法启动拍卖程序。她必须最迟在拍卖成交后一个月内将被查封的房屋腾空。 面对执行压力,张某坦言:“法官,我和王某原来那么要好,现在她就因为借钱这点小事来起诉我,还要申请强制执行,给我的生活造成这么大影响。我就是气不过,才迟迟没有还钱。” 执行法官认真倾听完,柔声劝说张某:“张阿姨,法院的判决早已生效,如果您出于赌气等原因故意不履行,最后您将会面临法律的惩戒,得不偿失。只有积极履行、尽早还款,才有助于恢复您的正常生活。” 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沟通疏导,张某最终打开心结,并向法官承诺其会在一个月内将钱款凑齐,希望法官能帮忙和王某商量一下,暂时不要将她的房子挂拍。 因该案申请执行人王某已年过八旬,执行法官同样选择上门将该案执行情况当面告知王某,并询问她对此情况的意见。王某表示,自己也是通情达理的人,与张某既然是同学,就同意再给张某一个月时间筹款,如果一个月后其仍未偿还,再由法院上门执行。 2024年8月,距离执行法官第一次上门执行不到1个月时间,张某便将该案借款5.6万元悉数转入法院账户,该案至此全部执行到位,两位老人也重修旧好。 (本报记者 彭冬晴 通讯员 储丹艳 余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