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仙阳司法所探索普法新模式
“普法”与“非遗”双向奔赴 ——浦城仙阳司法所探索普法新模式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3月14日讯 红纸折叠,剪刀轻舞,随着指尖的灵巧转动,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逐渐成形。然而,这不仅仅是一幅普通的艺术作品——它融入了法治元素,成为浦城县司法局仙阳司法所普法新载体。“通过将法治元素融入剪纸,我们不仅赋予了传统非遗新的生命力,还让群众在艺术创作中直观地了解法律知识。”仙阳司法所负责人如是说。 近年来,仙阳司法所积极探索创新普法模式,联合浦城县文化馆在所内设置剪纸传习所,将法治元素融入剪纸非遗文化,奏响“普法”与“非遗”双向奔赴的和谐乐章。 日前,在浦城县仙阳中学的校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剪纸进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仙阳司法所与浦城县小丹桂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将剪纸的乐趣和法律知识带给了每一位同学。 孩子们围坐在志愿者身边,一边学习剪纸技巧,一边将法治主题融入创作中。剪刀在红纸上游走,孩子们剪出了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的图案,展现了对自身权益保护的理解。这场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让法治意识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而在乡村的广场、公园等热闹场所,普法剪纸活动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乡村大地。村民们纷纷拿起剪刀,积极参与到这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中。志愿者精心准备了与乡村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纠纷等常见法律问题相关的剪纸模板,分发给村民们。 在动手剪纸的过程中,村民们通过志愿者的讲解,原本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有趣。一幅幅剪纸作品在乡村传递,法治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了法治文化的传播力,真正让法治宣传在乡村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此外,在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中,剪纸传习所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通过“法治+非遗”的形式,仙阳司法所定期开展法治剪纸培训活动,帮教对象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重塑自我的契机。 当他们拿起剪刀,面对红色的纸张,专注于剪裁的过程时,仿佛在与内心对话,与非遗文化亲近。在将法治元素融入剪纸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剪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法治图画。每一个图案、每一条线条都承载着法律知识,从简单的法律标志到形象化的法律场景,剪刀的开合之间,法治观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他们的心灵。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接受了法律的洗礼,更好地走向回归社会之路。 截至目前,仙阳司法所共开展“法治+非遗”普法宣传活动20余场次,利用非遗文化的魅力,真正实现了变“说教式”普法为“感官式”普法,为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陈浩 通讯员 范秋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