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执行路 结局很暖心
翻开执行法官的工作日志,一行文字映入眼帘:“2025年1月26日,第六次前往寿宁,终于找到了被执行人张某。”短短一句话,背后却是一场持续四年的执行拉锯战。近日,张某向法院专用账户汇入赔偿款,至此,这桩棘手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寻人未果,案件陷入僵局 事情要从2017年说起。当时,年近七旬的刘某在张某的公司从事劳务,却不幸意外受伤。事后,双方达成了分期赔偿的协议。可张某仅仅履行了第一期赔偿后,便没了下文。 无奈之下,刘某于2019年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过审理,依法判决张某支付刘某6500元赔偿款。然而此时的张某,早已债务缠身,根本无力履行赔偿义务。不久后,他远赴外地务工,从此失联,案件执行陷入了僵局。执行法官多次上门寻找张某,却始终一无所获。由于张某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案件只能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但案件终本后,刘某依然不断向法院表达诉求,希望法院能继续执行。执行法官将“民生案件无小事”这句话记在工作日志里,也记在了心里。此后,执行法官多次走访张某可能藏匿的地点。当得知张某在寿宁某工厂务工的线索后,执行法官先后五次前往寿宁,甚至利用节假日进行突击执行,可每一次都失望而归。 锲而不舍,终促案件执行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转机出现在2025年春节前夕。凭借多年办案经验和直觉,同时出于一份坚持,执行法官判断张某年底可能会出现在寿宁。于是,他们第六次踏上了前往寿宁的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某工厂内,执行法官终于找到了张某。 面对突然出现的执行法官,张某表现得较为平静,他表示:“我目前借钱只能凑到一部分。”执行法官并没有机械地宣读法律条文,而是耐心劝导:“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经过深入沟通与协调,张某不仅偿还了刘某的赔偿款,还与其他部分申请人达成了和解协议,并在执行法官的见证下,当场支付了赔偿款,案件顺利执行完毕。 晚上8点,执行法官踏上返程路。此时执行文书墨迹刚干,耳边已响起迎新的爆竹声。卷宗里这份特殊的“年终总结”,既是法律文书得以兑现的见证,更是当事人在年关前的彼此成全。 司法温情,温暖百姓人心 在申请人刘某家中,一面有些斑驳发灰的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家庭医生联系卡”,卡片下方,是一张泛黄的小纸条,上面写着执行法官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这是2020年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亲手抄写给刘某的。 这些年,刘某没少联系执行法官:“法官,我的案件怎么样了?”“法官,找到被执行人了吗?”“法官,我还能拿到赔偿款吗?”如今,刘某再也不用问这些问题了。 从寿宁回来的第二天,执行法官立即驱车前往大竹镇刘某家。 “感谢你们专门跑一趟,我的腿脚不好,没办法到法院去。要是没有你们,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拿回这笔钱了。”已经77岁的刘某紧紧握着执行法官的手激动地说。 “不用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怎么不在自家等我们?身体还好吗?”执行法官关切地询问。 在刘某家中,执行法官将执行案款交到老人手中,并办理好了相应的交款手续。随着刘某在文书上签字,这起历时四年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报记者 汤仙念 通讯员 蔡国庆 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