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宁波鄞州云龙镇上李家村屡获国字头称号的治理密码

2020-07-08 18:48:57 来源:福建法治报

样板村的蝶变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7月8日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要说一个村落如何在这70年中发生花样蝶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故事!7月8日下午,记者随全国法治报浙江行来到了宁波鄞州云龙镇上李家村。

在村口,看到典型的江南田园美景:通往村里的道路两边是一大片黄灿灿的晚稻,在阳光中迎接着丰收的喜悦;走进村里,常绿树木葱郁,鸟儿在树叶中欢快的鸣叫,一座座三层小楼房在树丛中错落有致,让人感觉是走进了度假山庄的别墅群。

叩开村民赵苗定的家门,迎接我们的是他的老伴郏翠娣,眼前的郏阿姨一头黑发烫着细卷,穿着一条暗红色的连衣裙,格外精神,要是不问她的年纪,谁都猜不到她已经72岁了。

“我家老头子出门散步去了,还没回来。”说话间,郏翠娣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而聊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前后变化,郏阿姨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图为上李家村书记向记者介绍治理村庄的经验

一家四口就挤在一间房间中

云龙上李家村是鄞南平原上一个李氏主姓的小村,村域面积0.43平方公里。郏翠娣说,她和老伴赵苗定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李家村人。8岁之前,郏翠娣跟着父母一直居住在上海,之后才回到上李家村,“那个时候村里很多人都去上海等地谋生,我的父母也是其中之一。”郏翠娣说,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的上李家村跟周边的其他村庄一样,人们都是以种田为生,生活贫瘠。

说话间,赵苗定散步归来,今年74岁的赵苗定和老伴郏翠娣一样,真实年轻并没有显现在脸上,看起来一样年轻,精神抖擞。被问到对于小时候的生活记忆还有哪些时,赵苗定摸了摸自己的头,笑着说:“那个时候的生活就是穷,不只是我们穷,是所有人都穷。” 赵苗定说自己上了三年多的学,就下地放牛了,后来,割稻、插秧样样都干过。和很多农村妇女一样,白天生产队中劳作,空闲时间打麻是那些年郏翠娣的生活轨迹。

1969年,22岁的郏翠娣和赵苗定结婚了。赵苗定家一共三个兄弟,他是家中的老二。婚后,郏翠娣和赵苗定与婆婆同住,“那个时候家里就一间土木混合结构老房子,哥哥嫂子家住楼下,我们家就住他们楼上,没结婚的三弟和婆婆一起住旁边的小屋。”郏翠娣说。没地方做饭,就在楼下搭个棚,架个灶,生火做饭了。后来女儿、儿子先后出生,一家四口照样挤在一间房中。

1966年,因为调整生产大队的规模,上李家村和后小房村、徐东埭三村成立了徐东埭大队,后来,徐东埭村引进了第一家村办企业,徐东埭五金厂。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下地干活的农民,对于五金可谓一窍不通。看着赵苗定是生产队里抽水的,平日里多少有跟机器打交道,于是村书记找到了赵苗定,问他愿不愿意去五金厂跑供销。“那个时候哪知道怎么跑供销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赵苗定还是去了五金厂。没有任何门路,一头雾水,附近也没有其他村庄可以去借鉴经验,那个时候的赵苗定就长年住在宁波的旅馆里,询问过往的旅客有没有合适的生意可以给他。

1976年,上李家村脱离了徐东埭大队,这家五金厂更名为上李家良种场五金厂,赵苗定还是在厂里跑供销,赵苗定说那些年为了跑供销,他去过湖南、黑龙江,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有时候在外一住就是大半年。

1981年,上李家村兴办了印刷厂,为了给印刷厂输送技术人才,上李家村还开办了专门的技校培养人才。“印刷厂比五金厂规模大很多,那个时候村里的人多人都在印刷厂上班。”赵苗定说,村里为了投入更多的精力兴办印刷厂,于是把五金厂转制,他和另外一户村民合力承包了这家五金厂。“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84年10月28日,我用2万元钱和别人一起承包了这家五金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