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浦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文龙
“三长”机制的“浦城模式” 主持人:拥抱法治新时代,踏上平安新征程。大家好,这里是由福建省委政法委、人民网福建频道、福建法治报、福建长安网联合推出的“共建共治共享·守护福建平安”系列访谈。我是人民网的主持人郑窈。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浦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文龙。杨书记,您好!欢迎您! 杨文龙:主持人你好,网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浦城县位于闽浙赣三省的交界处,是福建的“北大门”,同时也是福建省的第三大县,还是一个山区县。那么这对我们开展市域社会治理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杨文龙: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区人口不断集聚,常住人口约10万人。城关共划分了16个社区,市民相对集聚,社区内人口流动量大、人员管理难。为此,浦城县委县政府自2019年底开始探索以社区治理为抓手,深化市域社会治理,并在疫情期间不断发展完善,创新建立了片区长、楼栋长、弄巷长社区“三长”齐发力机制,形成了“党建引领、精准服务、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成为我县市域社会治理精细化、系统化短板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了社会治理的常态化良性发展。 主持人:片区长、楼栋长、弄巷长,这“三长”在社区治理上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三长制”的职责又是什么? 杨文龙:“三长”的职责,一是“片区长”属地管理。县委县政府以“机关联社区”为抓手,推动安排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160个党支部与城区16个社区联系共建,各个社区对所辖片区进行了精细化网格划分,由160名支部书记任社区片区长,充实社区管理力量。各片区长对所辖片区实行属地管理,把平安防范、矛盾联调等平安建设主体责任扛在肩上。二是楼栋(弄巷)长精准服务。结合社区治理实际,对社区内楼宇设置了楼栋长、对沿街弄巷设置了弄巷长,探索精准服务群众新模式。全县按照楼栋及弄巷进行精细划分,聘请了622名楼栋(弄、巷)长,主要由本楼栋(弄、巷)的党员、机关单位干部或者热心群众担任。在日常工作中,当好信息员、管理员、服务员,做好政策宣传、信息管理、服务帮扶等工作,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三是志愿者充实力量。在完善片区长、楼栋长、弄巷长“三长”机制的基础上,我县推动全县2631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的社区报到,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各社区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参加社区交通劝导、文明创建等各种服务活动。同时,发动全县26个县直单位团组织179名团员和县妇联组织的巾帼志愿者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三支队伍共同参与,全面夯实了社区治理的力量。 主持人:应该说,这是一种立体式、高效率、多层次的社区治理模式,那么这样的一种工作模式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给我们的社区治理带来了哪些便利呢?? 杨文龙:社区“三长”制度通过导入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充实社区力量,设立楼栋(弄巷)长鼓励居民自治,发动志愿队伍形成共建共治格局,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基础,有效提升了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共治合力不断提升。推动共建单位、楼栋(弄巷)长、志愿者队伍等积极参与了基层治理工作,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共治体系,进一步提升社区共建共治工作合力。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初期阶段,仅2月4日一天,就有678名干部、志愿者参与卡口值班,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不足和任务繁重的工作矛盾。二是基层管理不断规范。在日常工作中,让社区的“三长”成为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员”,掌握群众居民基本情况的“信息员”,楼栋(弄、巷)治安、矛盾调处、环境卫生等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员”,着眼于查找自身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耐心解释群众的疑问和困感,把矛盾解决在萌芽阶段。前三季度,城区治安案件下降了21.3%,居民对社区干部的满意率达到了98%,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基础。三是基层服务不断优化。社区“三长”立足基层,通过线上收集、实地走访、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掌握群众的需求,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信息畅通。截至目前,累计收集社区民意538条,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好事413件。“三长”机制充分发挥现代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浦城模式”。 主持人:今天杨书记做客我们演播室,向我们介绍了“三长”机制的“浦城模式”,我们也希望这个模式可以延伸到市域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激发市域社会治理的活力,让咱们福建的“北大门”更加的敞亮。今天也要特别感谢杨书记,谢谢您! 杨文龙:谢谢主持人!谢谢网友! 主持人: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