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青春花季的痛与殇——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调查

2023-02-14 12:53:32 来源:福建法治报

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7万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仅是少年自身跌入命运的黑洞,更像一台X光机,清晰地透视出孩子身后的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整个世界。

在一些未成年犯身上,集中体现着青少年可能遇到的问题:偏激、敏感、脆弱、困惑、迷茫,无法与社会和解,也无法与自己和解……近日,笔者走进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就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情况进行调查。

脱教的家庭轨道

背离的亲子关系

调查发现,大部分未成年犯的犯罪轨迹雷同:无法沟通、叛逆、沉迷网络、辍学、离家出走、混迹社会、犯罪……

“特别讨厌父母的说教,翻来覆去都是那几句,我几乎不和他们说话。”廖某13岁辍学,原因很简单,放不下手机读不进书,受不了父母的唠叨,与“朋友”混迹在一起,在网吧、酒吧逗留。父母一开始会找他,打骂甚至把他反锁在家里,但自从他想从家里阳台往下跳后,父母就不再管他了。

陶某的家庭关系更让人唏嘘。陶某原本是某市重点初中的学生,成绩长期保持在班级前五,但陶母觉得班级前五不够,最好能在年段排名前三十。为此,陶母给儿子报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围棋培训班,陶某说:“父母掌管我的人生,他们安排我所有的生活,我没有朋友,每天除了教室就在培训班,只要学习出一点点差错,妈妈就会骂我,父母开始吵架,每一次吵架我都想爆发……”

金某和父母关系非常好,家里经济宽裕。金某说:“父母很爱我,关心我的学习,找老师帮我补习,看我实在学不下,也没有强求,给我自由,给足我关心,我也很爱父母,但就是喜欢在外面找同龄人玩,总感觉他们说的话比较中听。后来,他们让我跟着去贩毒,我傻傻就去了,一次就被抓了。”

廖某因为和同伴犯强奸、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3个月;金某因贩毒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陶某则在一次与父母争吵中,用利刃亲手结束了母亲的生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而要实现这点,光是生养远远不够,更要通过教育而且是善教来实现。家庭、父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回溯未成年犯与父母失衡的亲子关系,再一次敲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警钟。

放大的个人情绪

缺席的生命教育

在未成年犯身上,总能看到冲动这个魔鬼。一次无心的打闹,一句小小的争论,一个没有及时到位的帮助,甚至几十元钱就能将孩子内心的委屈无限放大,这种被放大的情绪,往往由一时冲动升级酿成苦果,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腾某因为洗手时把水溅到同学身上,该同学便经常借此事欺凌他,双方矛盾纠纷越来越深后,腾某携带刀具将同学刺死;朱某因为同学在朋友圈评论她的照片,便组织一群人对该同学进行霸凌;王某在抢奶奶钱时把奶奶推倒,之后扬长而去,最终导致老人失血过多而死,警方找到他时,他正用抢来的钱在酒吧纸醉金迷……

每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都不断在触动人们心灵底线。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生死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不仅可以避免未成年人伤害他人或自身行为的发生,也能够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只有真正融于生命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虚拟网络的游戏

现实世界的血泪

“我就是和她开开玩笑,教训她一下”“我和他们约了,带上武器,到操场决一死战,过一回英雄联盟的瘾”“砍几十刀没事,再输个血就活过来啦,游戏不都是这样吗”……与部分未成年犯对话,这些关于游戏的话语不时充斥其中。

近几年,因为网络、手机、游戏犯罪的孩子比率日益增多,因没钱玩游戏而偷窃抢劫、因游戏而打架斗殴等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网络游戏让他们分不清现实与虚拟,只是在游戏里生命可以重来,而现实生活中,生命有且只有一次。

揭开未成年犯犯罪时的冲动心理和背后原因,笔者希望能用这些案例,警醒社会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警醒家长切实负起教育的责任,警醒未成年人学会理性判断、理智处理问题,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断送美好的花样年华!

愿少年的青春,以梦为马,与法相伴!

(叶淑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