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类新媒体议程设置权的管理研究——以福建法治报新媒体矩阵为例
朱艳丹 福建法治报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当下互联网下沉和新媒介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政法类新媒体如何着眼大势,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掌握话语权的同时让鲜活生动的内容直达受众引发共鸣并实现政法正能量的传播?作者结合福建法治报新媒体工作实践,阐述政法类新媒体通过以导向为核、把握时度、创新守正等,有效掌握议题设置权、创新议题设置的方法,发挥其在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中的作用。 关键词:政法类新媒体 议题设置 舆论 法治 引导主动权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新闻信息的生产方式、传播路径、技术演进都带来了巨大变革。传媒格局被重塑、舆论生态发生着深刻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应对处置社会舆情的“最大变量”。而互联网的舆论斗争中,议题设置是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议题设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舆论引导的方向、路径和成效。 上世纪70年代,议题设置理论是传播理论研究中最热门的理论之一,美国传播学者马克斯维尔·麦考姆斯和唐纳德·肖是其中的杰出研究者。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媒介可以选择集中报道某个对象,以此来制造社会的中心议题,并以此左右社会舆论的形成。[1]也就是说,当大众传播媒介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里,集中传播、关注一个问题或事件时,受众也就会“跟随”媒介设置的议题,相应集中探讨、谈论这些问题或事件,并试图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从而形成“舆情”。 有效掌握议题设置,给媒体运营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能够推动新媒体的发展,提高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因此,政法类新媒体议题设置值得充分重视。 首先,掌握议题设置能够帮助政法新媒体确定并驱动宣传目标。政法新媒体可以通过选择性曝光,将主要的政法信息和热点问题集中展示,引导公众对政法事务的关注。同时,门户效应可以将政法新闻放在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位置,确保宣传内容得到更多关注和传播。通过这些手段,政法新媒体可以更好地确定其宣传目标,并在媒体报道中更有针对性地传递信息。 其次,科学设置议题有助于政法新媒体增强宣传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在议题设置理论中,重点设置和议题独占是两个重要的策略。政法新媒体可以通过重点设置,将政法事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和内容之中,体现出宣传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时,议题独占也可以让政法新媒体成为宣传的主要来源,增强其在传播领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总而言之,掌握议题设置权,创新议题设置方法,能够帮助新媒体确定宣传目标,增强宣传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掌握公众需求和舆论动态,促进新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一、政法新媒体传播面临的挑战 政法新闻具有传播信息、普法宣传、案件报道、舆论引导等功能和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媒体已经成为老百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政法新闻作为日常百姓最关注的信息,其舆论生态、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媒体构建起来的政法新媒体,迎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传媒资源的垄断性被打破,传播的单向性变为互动式。过去,传统的公共传播资源由大众传媒独享;而新传播场景下,海量、快速、可参与、可分享的信息,作为一种公共传播资源,为任何网民所使用、应用。海量的作息资源中,网民们选择的、接受的,或者参与传播的,往往是用户主观过滤后的作息。 二是信息发布的门槛大大降低,信息更加多元和碎片。公众在社交媒体发布的“消息”,或者对此的评论、阅读、点赞等,没有比较严格的审查程序。[2]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发布者”“传播者”常常具有主观感情、立场,有些还故意隐藏特定的动机和企图。 三是规范性表达和时效性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失真”新闻越来越多。从消息来源分析,各级政法部门是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也纷纷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新闻发布制度,其来源的权威性、可信度不容置疑。但是,快节奏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对时效性的要求极高。抢占先机的政法新媒体,有时因为“时效性的需要”,失去了对事件整体的“把握”,造成信息的片面性,甚至“断章取义”和“失真”。 新媒体语境下,海量的信息极大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但用户的多元性、信息的碎片化、新闻失真等情况,更加需要政法新媒体加强议题设置,进行宏观把握,引导公众有序参与、推进依法治国。 二、导向为核:在议程设置中掌握话语权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新生态、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3]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网络阵地,作为主流媒体,传播正能量是时代所需、使命所在。新媒体时代,独特的话题资源是掌握网络舆论场主导权、话语权,打造网络舆论宣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政法类新媒体要坚持“内容为王”,用好政法工作“富矿”,紧贴时代命题,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发掘、讲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法故事,用心用情做有品质、有格调的内容,让政法宣传既有“意义”也有“意思”。通过正能量传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以话题优势形成竞争胜势、赢得传播强势。 (一)提高政治站位传播权威声音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以人民情怀、国家站位、全球视野来审视问题、谋划选题,使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性、思想性。 善于发掘和利用政法资源优势。政法工作顶层设计、法规政策、大案要案等,始终都是人们欲知未知的话题。政法网络新媒体要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到“近水楼台先得月”,围绕传播主流价值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在运用政法内容资源设置话题、制造热点、引起关注上下功夫,将政法工作素材挖掘出来,以最新、最重、最特的方式呈现出来,持续设置热点议题,提升新媒体传播的吸引力、引导力。福建法治报牢牢把握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围绕政法工作重大决策部署,通过深入挖掘政法工作亮点,加强重大主题策划。2023年新春伊始,省委部署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吹响了开局之年加油干的冲锋号角。[4]福建法治报在学习强国平台和新福建客户端开设“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专栏,深度聚焦、全面展示全省各政法单位在实践中的鲜活经验、先进典型和显著成效。在日常宣传中,福建法治报紧密结合相关节点、紧跟政法工作节奏,在福建法治报学习强国平台和新福建客户端开设了“打造法治强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福建探索”“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等系列专题,迅速、准确、有效地将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的成果、区域社会治理试点、平安建设工作成效、扫黑除恶常态化、智慧政法等重要工作传播出去,第一时间传递权威声音,形成广受信赖的公信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讲好政法故事引领社会风尚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法治类媒体必须善于发现、挖掘和传播在法治建设中生成的法治故事,要有效利用我们自身的法治故事展示法治进程,以议题设置构建话语权,通过包装议题、推介议题、设置议题、主导议题,借用多元化的叙事方法,告诉大众想什么、怎么想、如何做,从而形象生动地回应不同观念和质疑,增强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构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叙事体系,讲好我们的“自信”、我们的“伟大”、我们的“梦想”。日常宣传中要抓住政法战线勇于防控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精彩故事,抓住政法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司法的生动事例,抓住政法英模的先进事迹,精细挖掘、精心提炼,把庄严的政法工作表现为雅俗共赏的精神食粮,把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成效简化为通俗易懂的民生话题,把高大上的先进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食得人间烟火的生动故事,形成富有政治品质、法治品位、时代品相的精品力作,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风尚。 2022年7月3日,一名4岁的小女孩在沙滩玩耍时,突然被大浪卷进海里。危急时刻,漳州市东山县公安局休假民警李松武联合多名群众顶着海浪将孩子救回,人民日报、福建法治报新媒体第一时间跟踪报道,视频还原惊险场面,随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广播总台、法治日报等媒体推出多个“10万+”点击量的报道。 2022年7月12日9时,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全省6地市、14家法院,对19起涉老诈骗犯罪案件进行集中宣判,福建法治报通过报纸和学习强国平台及时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自2022年4月以来,福建各级政法系统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切实提升政治站位,高位部署推进专项行动深入开展。聚焦案件审理,全力追赃挽损,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福建法治报充分发挥本报融媒体中心牵引辐射作用,综合运用“报、网、微、端”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开通《防诈反骗守护万家》专栏,宣传推送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常识、举报热线等内容,努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反诈、识诈能力。[5] (三)关注回应热点凸显法治特色 新形势下社会舆论从酝酿到爆发的周期缩短,热点层出不穷,态势瞬息万变,时机转眼即逝,法治类新媒体要善于抓住和深耕社会热点题材,要有新闻眼光、全球视野,抓住党和国家大政大事、国际国内热点时事、公众关注焦点难事,找准报道角度和切入点,让报道题材更多元、受众更广泛,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弘扬社会正能量。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上,媒体需及时介入,积极回应。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将具有价值导向的事件真相以及法治思维提供给媒体受众,把公众情绪及时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让针对这一问题的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网上舆情引导、情绪疏导和心理辅导,促进公众树立理性思维和法治理念,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而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不断放大正面声音、传播正能量,使政法新媒体成为各种正能量作品的汇聚场、集散地。 福建法治报学习强国平台开设的“以案释法”栏目到2023年10月已有二十多篇文章被强国总台转载。在释法案例的选取上突出典型性、时代性、新颖性,重点选择易发多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具有普遍警示教育意义以及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显著的案例,用身边案例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服务群众更“聚人气”。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对法律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逐步形成,为平安福建、法治福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把握时度效:用议程设置议题赢得引导主动权 议题设置必须遵循传播规律,符合社会学、心理学的要求,审时度势,把握好时、效、度,讲求细节的精准,才能将媒体的关注与受众的关心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一箭中的”。高明的议题设置,往往是时机、技巧、方法、技术的最佳运用。[6] (一)注重时机,争夺“第一解释权”和“最终定调权” 时机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它与我们常说的“时效性”“第一报道权”不完全是一回事。在突发事件频发、社会热点纷杂的新形势下,没有哪家媒体可保证自己永远都是“第一报道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跟进、后续深度分析、前移关口更加主动地设置议题,才是媒体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真正体现。 对于热点、突发新闻的跟进,福建法治报尝试打破跑口与部门限制,由融媒体中心统一调度,多部门协同作战,第一时间对网上热点新闻作出反应,并注意新闻在传播和分发上的联动,根据不同需要在报、网、端、微等不同平台有所呈现。2021年10月18日,位于福建省福州晋安湖公园的在建摩天轮轰然倒塌,引起市民广泛关注。摩天轮为何会垮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福建法治报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采访、拍摄,新媒体工作人员迅速编辑成文、视频剪辑、微信制作,通过微信、视频号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注重前移关口,更加主动地设置议题,赢得舆论引导主动权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加强舆论监测和研判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和社会热点形成时,能够迅速捕捉,准确判断,抓住时机,疏导公众情绪;其二要根据社会舆情动向,未雨绸缪,主动设置议题。 舆论的引导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除了第一印象,后期的引导也非常重要。为了避免事件在群众中不断激化,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就需要媒体持续观察舆论的走向,及时分析舆情变化,主动设置议题,压缩谣言等负面信息的生存时空,把公众情绪及时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述摩天轮倒塌事件现场情况报道后,当天下午福建法治报记者还跟进采访了福州市晋安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利用短视频及时迅速地向社会公布摩天轮倒塌的事故调查原因和对施工人员的安排。 (二)精准把握,讲究报道角度和受众心理 媒介开展议题设置,需要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也就是一个“度”的把握。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应该力求做到客观、中立、理性地报道事件的“全貌”,既不能“刻意拔高、过分煽情”,从而引发受众反感;也不能“庸俗媚俗、三观不正”,极力迎合一些受众的“低级趣味”。因此,我们在设置议题时,既要选好立意、提炼主题,牢牢守住舆论宣传阵地,又要落到低处,能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触得到,只有同百姓贴得近、绑得紧、靠得实,用老百姓听得进、看得懂、记得住的语言来说话,才能增强报道的可信度、感染力、说服力,才能让报道“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要特别提一点“真”,就是道真相,动真情,说真话。传递信息,就是要真材实料;传递情感,就是要真情实感;表达观点,就是要真知灼见。真相、真情、真话是产生信任的关键性因素。在开展议题设置和新闻采编工作中,只有道真相、动真情、说真话,才能真正展现媒体的良好形象,体现其权威地位,才能牢牢把握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主导权。 四、守正创新:用议程设置占领舆论阵地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社会群体迅速分化,受众需求越来越多样,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新闻传播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成为各大媒体及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必修课。[7]大众媒体必须真正树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提升用户意识、产品意识、技术意识,以互联网思维贯穿议题设置的全过程,生产出符合用户画像的,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需求。 福建法治报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构建政法全媒体传播体系,并利用媒体融合平台进行差异传播。把重要工作信息摆放在海峡法治在线网络平台突出位置,及时更新微博传播;在学习强国平台、新福建客户端法治频道开辟扫黑除恶、市域治理、打造法治强省、政法英模、反诈骗专项行动、海丝中央法务区论坛等专题;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则为重大案件、反腐倡廉、突发事件、见义勇为、好人好事等主题宣传给予更多倾斜。通过新媒体各平台的差异化传播,大力宣传政法领域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大力宣传政法队伍的感人故事,让政法正能量信息强势刷屏,让党和政府的声音最大限度触达网民。 2021年福建法治报社承办“福建省第四届‘十大法治人物(集体)’和首届‘十大法治事件’”评选活动,报社深入挖掘新时代下福建政法界奋斗者的故事、事迹,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优势,从用户的不同需求偏好、阅读习惯等出发调整内容生产、传播策略,将政法人员的奋斗故事、个人事迹以图文、视频、专题等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分众化、差异化、智能化推送。譬如奋斗者的故事,报社通过纸媒进行报道,个人事迹则通过网络专题展示,评委票选出20名法治人物、20件法治事件入围候选名单后,结合微信公众号投票评出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典型性强的“十大法治人物”和“十大法治事件”。这一活动通过与广大网友互动,传递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正能量。 技术驱动着媒体演进,为新闻内容创新提供支撑,也为把媒体的创意更直观地抵达用户提供了桥梁。近年来,高清视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传媒业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手段,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政法类新媒体人员需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拥抱新技术,精心设置议题,善于运用引领互联网潮流的新技术、新应用,综合运用动漫、短视频、弹幕、H5、活动、影视等新手段创造表达方式。当我们有了好点子,就要去寻找合适的技术形式,用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不断推出形态新颖的新媒体产品,让政法宣传更具生动性、人情味。2020年,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员会和福建法治报社融媒体中心联合出品的《平安福建守护者》系列微纪录片第2季,以微电影的形式带大家一起走进福建政法人的工作与生活,去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真情大义和家国情怀,探寻平安背后的故事。以高清浓缩的短纪录片播放形式把执法、办案、生活等场景展现在受众面前,使得“现场感”和“浸入感”更强,让传播变得可浸入、可触摸、可延展、可互动,更容易实现受众与传播者乃至现场的共情。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法治传播者既是在记录中国法治实践的进程,也是在一路播撒法治信仰的种子。[8]所以,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上,法治传播者充当引航者的角色,勇立潮头,引吭高歌。政法类新媒体要坚持客观公正与平衡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通过“内容+价值”的议题设置,促进信息健康有序、成熟理性地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华章。 注 释: [1]沈正赋.试析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在伊拉克战事报道中的运用——兼论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J].声屏世界,2023(06). [2]刘昌武.新媒体环境下政法新闻的困境与出路[J].新闻爱好者,2015(06). [3]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4]赵巧红,俞锦阳.以故事浸润人心 用宣讲凝聚力量[N]闽东日报,2023-02-17. [5]陈镇国,刘清华.福建法院系统严厉打击六类养老诈骗案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22-07-20. [6]韩姗蓉.全媒体环境下政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7]周毅.全媒体下的交通广播新闻分众化传播发展[J].记者摇篮,2021(04). [8]刘正勇.做强主流法治媒体 提升新闻舆论“四力”[J].新闻战线,2022(14).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翁浩浩.议程设置对新闻报道策划的指导意义[J].新闻传播,2010(1). 3.肖明舒.新媒体形势下政法类报纸新闻报道技巧[J].传媒论坛,2018(14). 4.辛戈.新媒体环境下政法新闻报道的采写技巧[N].山西经济日报,2019. 5.黄东平.政治效能、自我呈现和网络公民参与行为[D].复旦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朱艳丹 福建法治报新媒体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