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屏幕前演绎黑白人生 社会功能受损亟须对症下药
刺激产生多巴胺成瘾 游戏开发商难辞其咎 “你撞开我的门,我就自杀”“不给手机,我就跳楼”……几乎每一个来基地做咨询的父母都会哭诉自己的孩子“想不开”。基地心理咨询师纪文博分析,这背后传出的声音是:孩子在现实层面得不到满足,所以在网络世界寻找慰藉。 “游戏和现实世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即时满足的。孩子的成绩从40名上升到20名非常难,但游戏中的排名,可能玩家多花一点时间或钱,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每一个在游戏里的行为都能得到鼓励和及时反馈。”纪文博说。 纪文博分析,游戏中的角色通常都是王者、法师等所向披靡的强者,玩家能从角色身上找到成就感;游戏中的画面、故事给人耳目一新的刺激感,满足人们的探索欲望;而且游戏会不断公布新任务,缩短了玩家获得刺激的时间;游戏还增加了社交机制,比如公会系统等,进一步增加了玩家粘性,这些因素对青少年都有极强的吸引力。 纪文博认为,网瘾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如何与他们一起并肩作战,是很多家长需要重修的家庭课程。 上海仁济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周滟说,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大脑对奖励的敏感性增高,而对惩罚的敏感性降低,导致他们为获得即时奖励而忽视长远打算的严重负面结果。 周滟打比方说,人类大脑里存在着一个随时随地想要犒赏自己的“小人儿”,最喜欢多巴胺分泌。然而,当勤奋的“小人儿”不再愿意忍受由正常途径产生多巴胺时,会通过作弊的方式绕过原本精密设计好的强化学习这条路径,通过自我刺激的方式,比如嗑药、赌博、打游戏等产生多巴胺。这时,大脑就“成瘾”了。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对记者分析,游戏成瘾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青少年大脑发育不够健全,意志薄弱,判断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攀比模仿;二是家庭原因,一些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或者自己就是网迷、游戏迷;三是游戏开发设计者利用了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游戏情节常包含让人获得点数、升级、进化以及获得新情报、新物品、新技能等内容,让孩子沉湎其中、难以自拔。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则认为,游戏现在也变成一种商业模式,很多游戏设计本身就是成瘾设计;整个设计程序就是让玩游戏的人习惯去做某件事情,在短时间之内无法自拔,长时间后不是兴趣而是习惯,这就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制作出来的“电子鸦片”。 “对未成年人来讲,游戏成瘾不仅源于缺少家庭关心,而且缺少必要的教育。很多游戏成瘾孩子的父母也常常拿着手机,从小孩时代就打游戏,到了如今的手机时代,也是各玩各的手机。此外是缺少教育,如今很多青少年是隔代教育,奶奶和姥姥带孩子,她们大都不懂什么是网瘾、有什么危害。”朱巍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