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作文竞赛岂能变为“摇钱赛”?

2019-08-13 11:01:59 来源:福建法治报

价值何在?

参赛并非只为功利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某知名作文竞赛虽未通过教育部备案,但变换形式今年仍然举办了。不过,报名参加的人数锐减:从往年的十几万人降至仅有两三千人。那些曾指望靠它获得自主招生敲门砖的学生,已毫不客气地抛弃了它。

受政策影响,享誉湖北及周边省份的楚才杯作文竞赛,本应每年3月开始,但今年直到6月才启动。针对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竞赛的新形势,今年的楚才杯改为两个部分:面向高中生,按传统赛制进行;面向小学生和初中生,改为“楚才小记者”招募活动。

由于活动时间临近暑假,已有学生安排外出旅行。楚才竞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朱汉华告诉记者,令他们没想到的是,35年来积累的楚才品牌效应,吸引学生们参与热情不减。往年楚才杯还专门为大学生设了专场,今年由于时间紧没搞,却仍有大学生不请自来。

赛事过后,工作人员在整理小学三四年级试卷时,发现了一篇名为《楚才,我们谈谈吧》的参赛作品,是一位大学生用小学组的半开放赛题《××,我们谈谈吧》写的作文。她不为获奖,只是为了诉说楚才对自己的影响:“……也许你并不记得,也并不在乎,那些年头里,记载在稿纸上的少年心事,最后都怎样了,但我还能依稀记起你见证的一切:我是如何缓缓睁开眼睛看这世界,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到放眼家国天下;我是如何慢慢探索情感,从简单的悲喜感动,描绘到缠绕着的愁绪哀伤;我是如何一步一步,将写作这件事,逐渐放进生命里的……”

目前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类专业的方慧,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她从小学到高中每年都参加楚才杯。没有大学场了,她想最后一次参赛与楚才告别。在文章中,她表达了对楚才杯的感情:“……感谢这许多年来的陪伴,在为了作文而写作的泥沼里,提醒我们创作本身的样子;在写作功利上失去价值的迷失里,允许我们尽情挥洒;在年复一年的浑噩里,能有一刻站在文学的光辉里审视自己。”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多年来一直担任叶圣陶杯等知名作文竞赛的评委,对于作文竞赛市场的混乱自然有所耳闻。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表示,规范的作文竞赛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对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提升和培养写作兴趣是有用的;还能起到平衡学科,引导社会各界重视语文教育的作用。”

20多年前新概念作文大赛横空出世,其获奖作品以及韩寒等参赛选手的走红,引起整个社会对语文教育和中文写作的关注。白烨说,至今回忆起来这都令他兴奋。一直以来,国人对教育关注的焦点,似乎总是集中在数理化或英语等学科,对每个人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语文教育,反而显得没这么重要。

白烨告诉记者,自己此前很发憷到中学里办讲座,感觉和孩子们的知识结构相差太远,不知道如何交流。当作文竞赛评委审读参赛作品的过程,是白烨了解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灵世界的机会。他发现参赛学生的水平远超他的想象。“‘00后’不比‘90后’‘80后’差。他们的阅读视野很广,知识面很宽。”通过和部分参赛学生座谈,他发现在文学方面彼此并没有那么深的代沟。

对真正爱好文学的青少年来说,作文竞赛的激励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现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执教创意写作的张怡微,曾获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七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当年新概念的获奖经历并没能帮张怡微在高考时走捷径,却是她文学创作的起点。

“我觉得规范的作文竞赛,能够通过筛选和荣誉,鼓励到获奖的人。”张怡微回顾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说,正是青少年时代参赛获奖的经历,激励她给文学期刊投稿,投身于文学创作,加入上海市作协,到中文系读研、读博,逐渐成长为一名作家和文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