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法律,守护“少年的你”

2021-07-08 15:48:11 来源:福建法治报

无论是家庭教育“自家事”,还是社会协同“别家事”

法律:守护“少年的你”

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也是家长的一门必修课(本报记者 魏青/绘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如何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几乎是每个家庭最关注的主题。当人们讨论如何关心孩子、教育孩子时,往往期待“减负与升学”“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法治意识与品行规范”这些方面能够和谐统一。未成年人需要对世界物质有所认知,对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有所敬畏,还要拥有强健的体魄,获得必要的心理支持。显然,保护并教育好未成年人这样一个复杂的课题,仅靠学校这个单一场所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家庭与社会法治力量保障。

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该法新增了“学校应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加强家庭保护,细化家庭监护职责”等相关规定。另外,2020年10月起施行的《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明确了家长与留守儿童“日常沟通联系至少每周一次”、家长应当“保障未成年人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等身心关怀方面的内容。

这些法条内容将在何种程度上帮助家长获得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否能够有效保护青少年身心发展呢?

教育方式

家长“上岗”的必修课程

2021年4月,电视剧《小舍得》的播出,引发了社会关于教育焦虑的讨论。“鸡娃”“教育内卷”这两个词再次闯入大众视野。

什么是“鸡娃”?它是指近几年来一些大城市家长圈中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给娃娃打鸡血”,不停地给孩子报各种班,不断地激励孩子拼搏、学习,超前培养、突出特长、挤进名校。“鸡娃”是升学焦虑的一种外化,反映了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一种攀比心理,从某种程度来看,也是以爱之名的压力转移。

“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电视剧《小舍得》中最“出圈”的这句台词,道出了孩子在重重学业压力下柔弱的抗争。

“我这是为你好。”“你看谁谁谁家的孩子”“我过得累,希望你以后不那么累”是家长最常见的“苦口婆心”,也是未成年人普遍反映的“压力之源”。仔细剖析,这些话都是以家长的视角代入,希望孩子能够主动理解成年人,多少有些以爱之名的压力转移。

那么,“被鸡娃”的未成年人该如何获得恰当的“喘息机会”呢?责任或许最终还是要落在法律、道德能力上都应当且能够为未成年人负责的监护人身上。也就是说,家长要学会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的诉求,学习更好的家庭教育手段。

《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对保障未成年人休息权利、尊重理解未成年人意见和感受提供了法律支持,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习必备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引导、陪伴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保障未成年人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但记者发现,由于家庭教育大部分是非犯罪行为范畴,并没有相应强制手段。法规更多的是指导性的,从社会协同角度提供妇联、社区、学校等单位支持。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曾发布一份《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在政策建议部分中提出了“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与实施者”“家长要提升自身家庭教育能力”的观点。报告总结,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决定着孩子所接受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了。广大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时时处处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和引导孩子。

不可否认,孩子的学习是个复杂的社会竞争过程。家长适度的学业卷入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还对孩子的情绪适应、行为适应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但记者依然要提醒,不能本末倒置,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孩子能在社会立足。

学习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家长的事情。这句话过去被大众普遍接受的理解是:孩子学习不自觉,需要家长卷入、给予关注。但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也是家长的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