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互联网捐款乱象如何破?看看律师怎么说!

2021-08-06 12:32:29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8月6日讯 连日来,郑州暴雨,多方驰援。鸿星尔克捐出5000万物资,引发关注。与此同时,网友们也涌入其他品牌直播间下方,质问是否捐款、捐款数额多少。很多明星、艺人、网红等,也被不同程度地“逼捐”,让慈善变了味道。

近年来,借助互联网,多种捐款形式也随之兴起,除了让需要帮助的人获得更多的爱心捐款,同时也衍生出不少乱象。记者采访了福建旭丰律师事务所律师苏腾云,解读互联网存在那些捐款乱象问题。

舆论逼捐该休矣!

捐款、做公益本身值得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一点小的善举,都可能为困难者带来极大的帮助。

但是近年来,逼捐事件却屡禁不止,伤害了慈善的本质。何谓逼捐?是指通过舆论压力、暴力等手段,强制要求他人进行捐助的行为。

逼捐违反了慈善活动自愿原则 可能涉嫌违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下称《慈善法》)第四条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另外,《慈善法》第三十四条也规定,本法所称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因此,慈善行为必然是捐赠主体在真实意思的情况下作出的行为。

法律对慈善活动作出规定,是为了规范慈善活动,避免慈善活动被别有用心的群体、组织所利用,成为其牟利或实现其他不法目的的工具。

福建旭丰律师事务所律师苏腾云说,逼捐违反了慈善活动的自愿原则,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涉及违法。

“无论是捐款,还是做公益,都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帮助他人。”苏腾云说,献爱心也要理性,不要盲目轻信抱有不良目的的募捐,也不要盲从舆论,成为“逼捐”的助推剂。

逼捐背后充斥网络暴力 严重则涉嫌犯罪

强迫他人捐款,本身是一种试图支配他人意志的行为,实则为道德绑架,在情绪的助推下,很容易进化成一种网络暴力。

苏腾云表示,若逼捐行为严重,例如通过网上制造谣言、言语暴力等方式试图逼迫他人捐款,则可能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侮辱罪、诽谤罪,承担刑事责任。

近年来,逼捐之风屡禁不止。互联网给对民众履行互联网监督的渠道,督促公众人物、企业及社会团体承担社会责任,但一些别有用心的群体,通过利用、引导民众的言论,形成舆论压力或网络暴力实施逼捐行为。

苏腾云说,“这些群体通常具有不法目的,利益或私欲驱使下实施网络暴力行为,这也是逼捐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多数侵犯公民名誉权的网暴者,往往被受害者起诉至法院,只承担因侵权行为产生的民事责任。”

刹住互联网逼捐之风,才能促进慈善事业长久发展。苏腾云认为,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发挥监管职能,督促互联网平台引导、规范互联网舆论风气。对于以逼捐的形式煽动、实施严重网络暴力行为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调查处理;其次,互联网平台应当承担起管理责任,对于平台中因逼捐产生的侮辱、诽谤言论,应当及时删除,并制止相关发布者后续类似的言论行为。最后,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应当在网络空间中保有一颗理性的心,谨言慎行,树立正确的三观,合理合法地监督公众人物或企业的慈善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