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9家省级法治媒体采访团第四天采访见闻
山区听祖训 海边议创新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4月20日讯 八闽大地,拥有巍巍武夷山脉,也有绵延海岸线。有山有海的福地,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法治文化。 4月19日,2018年全国省级法制(治)报社长(总编辑)年会暨“平安建设看福建”采访团继续第四天的采访行程,来自全国29家省级法治媒体的记者们,欣然接受山海之约,踏上本次活动的第三、四个采访点——龙岩和泉州,实地采访龙岩市永定客家祖训家规助推平安建设的生动典范,深层次探寻司法为民的“泉州经验”。 采访团记者观看泉州中院“网格化+司法送达”工作的介绍片 客家祖训家规引共鸣 下车缘溪行,绿树红花掩映处,戏蝶双双舞,婉转莺莺语。上午,采访团来到龙岩市永定区客家家训馆,探寻客家祖训家规如何助推平安建设。 永定区现存著名的圆楼360座、方楼4000多座。星罗棋布的各座土楼中,在其大门、厅堂等显著位置镌刻着属于本家族家风族风的楹联,体现客家先祖对后人的期许更是训诫,逐渐成为各个家族祖训家规。 “家训为何集中写于厅堂?因为大厅是说事讲理的地方。”讲解员热情地向采访团记者介绍起一幅幅客家姓氏的祖训家规,并让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找出各自姓氏,进行讲解。 客家祖训家规为何能流传数百年而生生不息?在全国首个客家家训馆,采访团记者表示,心中的存疑终于有了答案——那就是现场数百名小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齐声诵读客家祖训家规。 “这是我第一次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分支客家人,正是讲究家国精神,宗亲睦友,才能在土楼的一番天地里,创造出‘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黑龙江法制报记者王照宇研读完王氏家训后,被“先国家,敦孝友”这六个字传递的高尚为人准则深深吸引。 来自吉林省的北方法制报记者刘岩表示,祖训家规所代表的客家文化,包含丰富的法治元素、法理思维,在倡导法治国家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法共治能取得极佳的效果。 在新时代,永定客家“和”文化将为促进“厚德永定”“平安永定”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被推广运用于平安和谐校园、平安和谐村居建设,在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化解中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网格化+司法送达”吸眼球 刺桐夹道花开新,满城红火迎宾客。下午,离开了美丽的山城龙岩,采访团来到了“魅力泉州”,零距离感受这片热土上跃动的创新因子。 “领跑改革创新‘最先一公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门口这样两列字格外惹眼。带着好奇,采访团记者们深入其中寻“宝”。 在泉州中院诉讼服务中心,该院审管办副主任洪清波向采访团介绍了“网格化+司法送达”模式的成效与经验,以及近日即将推出的“泉州微法院”小程序。 “‘网格化+司法送达’模式是一项极具创新的经验!”重庆法制报社总编辑王伟称赞道。他说,网格化这项工作许多地方都有在开展,但是没有想到网格化和司法送达结合起来,“1+1”的效果这么好,他会把这样的好做法向重庆的法院系统推荐。 青海法制报社总编辑程启煜认为,泉州市将基层组织和网格员协助法院司法送达纳入年度综治考评内容,破解“送达难”的力度和抓手之大,堪称“全国第一家”。“泉州微法院”小程序的“在线立案”“刷脸查案”“在线送达”等功能,都体现了泉州法院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虽然青海人口及案件数量较少,但借鉴这样的先进经验将会极大地提高法院系统的办案效率,服务人民群众。 安徽法制报记者袁中锋表示,泉州中院的“网格化+司法送达”模式是社会综治创新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结合,将网格员的作用发挥最大化,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切实破解了当前困扰着法院审判工作开展的“送达难”问题,极具借鉴性。 “咱厝人的法庭”获点赞 高高翘起的燕尾脊,流光溢彩的红砖瓦,雕花装饰的石鼓……穿过泉州中院审判区,赫然出现的“闽南红砖厝”令采访团的记者们惊叹不已。 “大家好,欢迎来到家事审判庭。”在引导员的介绍下,记者们才得知自己正置身于家事法庭。 采访中,除了“家庭式”的解纷氛围,家事纠纷“家里解”的家事审判方式和“司法功夫茶”调解方式等均引发记者们的兴趣。 来自广东的南方法治报社总编辑郑伊鸥对“司法功夫茶”尤为感兴趣。他说,一个好的氛围为当事人平和地交谈,谅解对方,达成和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用好化解家事纠纷的本土资源,以促进和解的方式,值得提倡。福建和潮汕地区的人文特点相似度很高,可以相互“切磋”一下。 “泉州中院在处理情、理、法的关系上下了不少功夫,将案件审理与文化传承、区域特点、乡情民俗有机融合,提高了办案的社会效果,很符合我国的国情!”河南法制报社社长赵克中赞叹道。 夜幕降临,采访团的寻“宝”之旅告一段落。4月20日上午,采访团还将深入探访创新普法形式以及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泉州经验”。 (本报记者 陈章群 林扬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