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我省计划实施“九大工程”创建便捷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

2017-08-09 10:35:06 来源:福建法治报

精准发力补短板 全力以赴促民生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8月9日讯  8月3日,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会议要求加快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短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我省将紧紧围绕构建宜居宜业环境,在补齐短板上精准发力,预计投资10800亿元,计划实施交通畅通工程、防洪防涝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城乡洁净工程、景观提升工程、供水安全工程、管网建设工程、配套服务工程、智慧城市工程等九大城乡基础设施工程,加快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力争到2020年,我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宜居宜业环境建设,每年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0亿元以上,每年实施市政“五千工程”,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发展已取得一定基础。然而,“木桶效应”的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由于我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导致相对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省发展水平、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求不相适应,还有不少短板要补。

●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 “城市病”

实施交通畅通、防洪防涝工程

近年来,部分城市因持续强降雨出现内涝:大街小巷水满为患,城市广场一片汪洋,正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内涝 “城市病”。内涝,原因有很多: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被大量硬化,池塘、田地等被侵占,城市原有可调蓄能力下降明显;防洪排涝、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滞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维护不到位等导致部分城市排水不畅,逢雨易涝。

“内涝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内河是我省城市排水的主要出路。”据介绍,为加快推进内河水系治理和内涝防治工作,2016年省住建厅会同省水利厅起草《实施城市内涝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并由省政府印发实施,拟用三年时间实施一批重点排水防涝、防洪排涝项目,打通内河体系,完成涝点整治,清疏排水管渠等目标。

针对我省防洪防涝暴露出的短板,今后我省防洪防涝工程重点抓三项建设。抓防洪设施建设,推进福州等市县外围高水高排等大型防洪工程建设,提升城镇防洪能力;抓防涝设施建设,实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每年全省新建改造城镇雨水管网1500公里,201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易涝点整治,并实现内涝防治监控信息化平台全省联网。到2020年,全省新增防洪排涝泵站84座,新增城市滞洪调蓄设施能力1200万立方米;抓海绵城市建设,2017年、2018年厦门、福州要分别完成国家试点建设任务。2020年其他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至少建成一个海绵示范片区。

为加快推进福州市内河水系治理和内涝防治工作,实现治水工作机制从“九龙治水”向“统一作战”转型,福州市率先于2017年3月成立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汛期时,联调中心接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调度,及时调控城区内河、水库水位,并对可能发现的内涝情况进行应急处置;非汛期时,由联调中心统一开展内河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及供排水、水质监测等各项工作。这一举措消除了没有形成统一调度,无法整合操作,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在我省首次实现一个机构、一套预案、统一调度的治水工作机制。

为加强对台风、暴雨等极端气候造成洪涝灾害的紧急应对和救灾调度组织,我省已部署推进全省排水防涝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计划在2017年底前,建成省住建厅和部分易受洪涝灾害重点市县的应急指挥平台和易涝点区域的监控设施(设备)并实现互联互通。

此外,在交通畅通工程方面将重点抓四个方面工作:抓城市道路建设,通过强化城市道路与对外交通干线的衔接、完善城市快速路网、疏通一批支路街巷。同时,加快推进堵点治理、交叉口渠化改造、信号灯优化等,创造舒适的慢行空间;抓公共交通建设,通过加快地铁、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等不同层级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提高公交分担率,并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地铁200公里、在建地铁100公里,建成有轨电车100公里;抓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在加快综合交通枢纽站、公共场所等区域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现有停车泊位共享利用,着力缓解停车难问题;抓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到2020年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