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南平:探索农村社会治理新途径

2017-08-12 08:51:00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8月12日讯   群众不出村(社区)即可享受到法律服务,社区很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对留守妇女,落实一手抓创业帮扶,一手抓身体健康、心灵关爱的“两手抓”活动;全面开展“四无”平安村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这是南平市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经验做法的真实写照。

南平市有1630 个村(居),全市农村人口235.4 万人。“当前农村正在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但在高速发展背后,也存在着大量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会治理领域,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当前甚至未来困扰农村健康发展的难题,必须重视和解决。”南平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综治办主任郑志勇说。

那么,南平市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有哪些创新举措呢?

注重综合施策

为留守群体撑起一片天

近年来,随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妇女。丈夫长期在外,照顾一家老少的重担落在了她们的肩膀上,由此也出现了劳动强度增大、婚姻关系变弱等问题,给社会的稳定留下隐患。

针对此现象,2014 年9 月,政和县铁山镇综治委建立了“天下姐妹一家亲,‘爱心闺蜜’心连心”的留守妇女帮扶机制。

政和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李佳瑞告诉记者,该机制的建立让各行各业有爱心、愿意帮扶留守妇女的党员干部或其他社会爱心人士,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与留守妇女结成对子。针对留守妇女在情感、工作、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通过思想情感沟通、心灵抚慰疏导、落实帮扶政策等方式,帮助她们,提高她们幸福感和安全感。

铁山镇江上村留守妇女刘某秀,因孩子教育问题与公婆产生巨大分歧,关系一度极为紧张。结对时,镇妇联有意安排一位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作为她的“爱心闺蜜”。在这位“爱心闺蜜”的悉心开解下,刘某秀认识到公婆与自己是因教育理念的不同产生分歧,此后她用正确的方法与公婆沟通,不仅化解了家庭矛盾,也让孩子从“无所适从的教育”中解脱出来。

截至目前,铁山镇已成功结对“爱心闺蜜”60 余对,政和县妇联总结该镇“爱心闺蜜”工作经验并在全县推广。

“爱心闺蜜”机制的成功创建,只是政和县开展的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机制中的一个缩影。“我们把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列为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并逐渐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用爱为这个特殊的群体撑起一片蓝天。”李佳瑞欣慰地说道。

用心才有新

创新体制机制亮点频现

走进邵武市水北镇王亭村,就能看到路边醒目的“创新之窗”标牌,标牌的宣传栏上写着“党员‘三包五做’创建‘四无’平安村”的宣传语。近年来,邵武市为深化“平安邵武”建设,全面开展了“无案件、无上访、无诉讼、无邪教”的“四无”平安村创建活动。

将“四无”村创建活动与当地党员的“三包五做”紧密结合,正是该村的特色模式。“所谓‘三包’,即村党支部指定每位班子成员,按照网格分工划片包干一个责任区域,实现村党支部委员包党小组长、党小组长包小组党员、无职党员包农户,建立起村、组、户的梯级责任体系。”水北镇党委书记张晟介绍道。

今年64 岁的刘水是名有着20 多年党龄的老党员。2014 年,他以无职党员的身份加入到该村开西组“三包五做”的责任机制内。2015 年7 月,该村村民李某与李某文因征地问题发生争执。得知情况后,刘水立即赶到现场,分别向当事人了解事情经过,并对双方进行耐心劝导。最后,双方各让一步,签署了调解协议书,事情最终圆满解决。

目前,水北镇近千名无职党员都参与了“四无”村创建活动,每位党员根据村组大小,挂靠联系了10至20 户不等的农户。“通过开展平安建设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协防、安全隐患排查和重点人员帮扶的服务,筑牢了水北镇的维稳防线。”张晟如是说。

2016 年,水北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6 宗,调解成功率达98.6%,实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