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行业有哪些潜规则?
相关链接:为啥有些藏品进不了拍卖行? 热闹拍卖背后,总有一些落寞的人,一边翻看刚刚成交的某件拍品,一边对比自己手中的“宝物”而愤愤不平:“为什么我的藏品几乎一样甚至好于拍卖品,但是去拍卖行人家就是不收呢?” 每年春秋两季大拍之前,藏宝人往往会怀揣自己的藏品辗转于各个拍卖行,他们对自己的宝贝有着毋庸置疑的信心。在他们看来,媒体一直在说近两年拍卖行日子不好过,总是征集不到好东西,但为什么自己去了拍卖行,人家看过自己的“宝贝”后,只扔下一句话:“这东西我们拍不了。” 其实,这句话一般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这件东西尽管藏宝人自认为具有不可辩驳的真实性,但其实是一件赝品或存疑作品,拍卖行不会明说“您这东西是假的”。二是这件东西市场行情不好,卖不出高价或找不到买家,拍卖行不愿意浪费自己的经营成本。 这两层意思中,大多数藏宝人最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东西是赝品。但除了拍卖行的人的确看走眼或者业务不纯熟而把真东西当作赝品之外,很多情况下,拍卖行拒绝,是因为你的东西不对。 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一个权威的鉴定机构为艺术品定真假。市场上诸多鉴定机构出具的各种证书其实都不具备法律效益,一些机构只要付费就能给你出具保真证书。随着艺术品市场活跃,造假市场也日益猖獗,造假技术层出不穷,很多高仿作品甚至可以骗过博物馆研究员的眼睛。尽管如此,很多人在被拍卖行一次次拒绝后,并不认为自己的东西出了问题,而是认为拍卖行难打交道。真实的情况是,如果真是好东西,拍卖行一定会收,因为它是一个靠赚取佣金生存的机构,不会将送上门的生意拒之门外。只是,自1993年出现拍卖市场以来,经过20多年的淘换,流落在民间可挖掘的艺术品已经被不断送入藏家手中并沉积下来,出现在市场的已经不太多了。 另一方面,拍卖行每年花在巡展、图录印制、宣传等方面的成本非常高昂,一件拍品如果成交价低于10万元,对于一些大的拍卖行是难以为继的。所以,尽管几千元乃至几万元的艺术品交易群体很大,但并不是拍卖行锁定的目标。因此,他们将很大的精力放在让大藏家出货高价藏品、放量到拍卖市场中,而不是去民间藏品市场中花费巨大精力海选出他们所需要的拍品。因为这些在藏家手中的拍品,拍卖行能够追溯渊源。 这,就是市场。 (腾讯财经) 众说纷纭: ●所谓收藏,其实收藏的就是艺术、是传奇、是名人效应。价值会引导价格,但有时候价格跟价值不一定等同。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价格体系,比如东西方艺术家作品就分属不同的价格体系。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艺术成就高的作品,其价格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殷华杰(北京保利拍卖 中国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 ●在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中,很多人将注意力放在了物品的真假问题上,就是所谓的捡漏。因为只有真和假有不同意见甚至有意外发现的时候,才有漏可捡。但实际上物品品质的好与坏(本身的材料、保存的状态)是十分关键的。还有就是从审美角度、历史价值角度来推敲,要特别关注艺术品内涵价值的大小。 ——邵建武(古董市场评论与美术史论研究专家) ●近百年来文物艺术品交易的最高价基本都是在拍卖会上创造的。因为文物艺术品是一种不能再生的,又有很深的文化、艺术、科技等内涵的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只有拍卖这种形式才能给予它们更合理的价格。因为拍卖是最公开、公正、公平的,是价高者得的一种交换形式,最能够体现文物艺术品的商业价值。 ——赵榆(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文物艺术品评论家) ●对于有志于做百年企业、品牌企业的拍卖公司,亿元拍品并非其追求的唯一目标,还应更加注重企业整体发展的持续性。从行业建设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拍卖企业的发展应该更关注其运营的规范化、拍品的质量化、业务的特色化、财务的健康化、模式的创新化等方面。 ——余锦生(中拍协艺委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