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敢为天下先 爱拼才会赢——“晋江经验”启示录

2018-07-08 18:46:59 来源:新华社

从“晋江经验”到“泉州现象”:沿海带动山区、先富带动后富、一域带动全局

晋江在泉州,经验共创造。

令人感奋的是,“晋江经验”不仅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发展,在空间上更是走出一县范围,成为影响更为广泛的实践参照和思想资源。

近水楼台先得月,泉州市成为“晋江经验”的首要实践者和推行者,因为县域经济繁荣、产业特色鲜明、民企名企众多而被誉为“泉州现象”。

石狮的服装,德化的陶瓷,南安的水暖卫浴,惠安的石雕、建筑,安溪的茶叶、藤铁工艺……多年来,“晋江经验”经由福建省、泉州市持续推动的县域经济发展、山海协作等战略,通过产业链分工、产供销合作等,迅速向周边县域扩散,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县为主、多县分布、成龙配套”的格局。

近年来,针对传统制造业资源约束趋紧、同质化竞争、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泉州市从“数控一代”入手、从产业生态圈入手、从金融生态入手,推进传统产能“全流程优化、全链条协同、全要素整合”,打造搬不走的优势和行业领先的竞争力。

走进恒安集团新型生活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看不到一般工厂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设备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总投资超过1亿美元。生产智能化以后,次品率从原来的3%降到1%,而用工人数却大大减少。用工最多的包装环节, 过去20人现在只需要5人,仓储环节使用机器运货搬货,已经基本不需要搬运工。

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晋华集成电路产业园、中科生物植物工厂……近年来,泉州以结构调整、产业提升“两条腿”走路,不仅“靠自己的骨头长肉”,还致力“外源引进”,妥善“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走出了产业低端的困境。

康涛说,泉州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推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绝不是把实体经济搞虚了、搞少了,而是要引导广大企业家坚守实业初心,追求更大梦想,敢于向新兴产业领域跨越,敢于与世界一流企业竞高低,敢于担当服务社会责任,把企业发展、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从小企业、轻工业为主,加快迈向大企业、现代集群;从乡村工业化、重点镇、中心镇到城市大规模扩容、美丽乡村建设和实施“城市双修”国家试点……泉州的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连续19年保持福建省首位;同时,“晋江经验”加快复制推广,全市有 5个县域进入全国百强县。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海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存在差距。作为福建县域经济领头羊,晋江始终坚持走沿海带动山区、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发展之路。

走进位于闽西山区的晋江(长汀)工业园区,一排排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运货车辆往来不息。这片规划面积1.5万亩的园区6年前挂牌,由晋江提供资金、技术、招商资源支持,重点发展高端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目前,园区共落户企业25家,其中亿元以上规模企业7家,吸纳3000多人稳定就业,其中贫困户326人。

长汀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2012年,福建省确定晋江与长汀对口帮扶,在项目、资源、机制上加大对接、深度融合。长汀先后派出2批16名干部赴晋江学习取经;在2017年福建县(市)经济实力榜单中,晋江继续位居十强之首,而长汀则跻身十佳之列。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的竞相迸发,地方优势产业的成长壮大,为泉州和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而在山海协作、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晋江经验”这一宝贵财富也不断开枝散叶,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留下更多足迹。

2007年,晋江商人陈德启花15分钟做出决定,用2亿元签下宁夏贺兰山东麓的10万亩戈壁滩。10多年来,他先后斥资16亿元在一片不毛之地上种下500多万棵葡萄树,让5万多亩荒滩得到开发,帮助3000多名当地群众实现就业。

晋江人素有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传统。在富起来以后,这种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社会事业发展,晋江人留下了众多扶危济困、热心奉献的榜样。

24年前,晋江顺应企业家和群众呼声,通过多方努力争取,获批建设晋江机场。面对资金急缺的情况,晋江企业发出捐款倡议书,短短半年多时间,上亿元捐款从市里、国内、海外汇聚而来……晋江机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捐献比重最高的机场。

16年前,全国首家县级慈善总会——晋江市慈善总会成立。截至今年4月底,该会已累计募集善款达到30.22亿元,投入善款16.2亿元用于各类慈善工程,以及定向投入卫生、教育、养老等领域,受助困难群众近17万人次。“不比财富比捐款、不比阔气比名气”在晋江企业家群体中蔚然成风。

“人口多、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禀赋不占优、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晋江市委组织部部长吴忠刘感慨地说, “小晋江”与“大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晋江经验”成于晋江,也完全可为其它地方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