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灵地镇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客家文化激活“平安因子”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0月26日讯 清流县灵地镇是一个纯客家人聚居的集镇,有着深厚客家文化的沉淀,保存了大量独特的客家风俗、民间艺术、建筑艺术等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元素,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黄氏祠堂家训”、灵地“三会”庙会、灵地舞青狮等。近年来,灵地镇党委、政府借助客家文化影响力,通过培育、弘扬客家人敢担当、肯吃苦、讲团结、爱友善的精神,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推动社会平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祖祠家训 训诫劝人 “多亏了你的耐心工作,把事情解决了,还让我们和好如初。”不久前,灵地镇灵地村调解员黄玉喜成功调处一起田地分界的纠纷,得到当事人黄某明、黄某林连声感谢。 原来,黄某明与黄某林因为农田和开荒地之间的界线不清产生了纷争。当镇、村两级调解人员到达现场后,双方情绪激动,仍在争吵个不停,根本无法进行调解。调解员只能将双方强行拉开,采取“背靠背”的方式进行劝说。“崇孝悌、睦家族、和乡邻、明礼让……”调解员黄玉喜在对黄某明的说理调解过程中,适时提起黄氏祖训,黄某明的情绪很快就冷静了下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太冲动,不利问题的解决。之后他与黄某林进行互让协商,确定分界线,达成协议,双方握手言和,又成了好邻居,一场田地分界的纠纷消弭于无形。 舞狮表演 据了解,在灵地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祖祠共有17处,在祖祠内处处彰显着“敦伦饬纪、和睦乡邻、奉公守法、耕读为业、明德修身、夙夜躬行”等寓意深远的客家家训。把祖训家规融入基层调解,这不仅是对客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是对基层调解方式的有效创新和补充,更是普法宣传教育中的亲情、道德感化。近年来,灵地镇党委、政府在加大综治普法宣传力度的同时,整合人民调解资源,按照“客家人管客家事”的原则,聘请宗族调解员,在矛盾纠纷发生的第一线,建立宗族祠堂调解室,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最大限度防止矛盾纠纷扩大和激化,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疑难纠纷不上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灵地庙会 成风化人 近日,灵地镇综治办工作人员利用庙会的时机,组织干部开展综治平安建设主题宣传活动。工作人员以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宣传购物袋、公众号宣传和现场提供咨询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综治三率知识、平安创建工作等。 据介绍,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中原文化和本地土著文化,形成了特殊的客家风俗——庙会。灵地庙会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灵地庙会有“三会”,指的是“七巧会”“斯文会”“文昌会”,其中“七巧会”延续至今,是灵地传承下来的古风庙会,“斯文会”与“文昌会”均已停办。“七巧会”会期从农历七月初七起,历时一个月之久,不仅有各种祭祀活动,还有戏班唱台戏,节目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灵地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加强对庙会民俗的规范引导,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综治平安宣传等活动,弘扬时代新风,营造睦邻友好、欢乐和谐的良好氛围与风清气正、文明节俭的文明乡风。 “庙会上,我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宗族乡亲之间奔走往来,大家游玩聊家常,又学习综治平安知识,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又促进了乡邻和睦相处。”不少群众表示。
|